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某一天,我看见了孤独

http://www.sina.com.cn 2003-09-23 14:23   新周刊

  王宁德以他的影像,建构了一个永远不会过去的现在,也建构了一个永远不会到来的未来。尽管那个世界中人的衣服可能过时,但那个世界所承载的想象与梦想却是永恒。

  王宁德是一个公认的才华横溢的优秀报道摄影师。他的报道摄影作品《在小镇上舞蹈》以游走江湖的一个乡村民间剧团主题,舒展奔放而又严谨细致地将在小镇上讨生活的一群底层庶民的生活悲欢做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呈现。他最近的尝试是运用摄影方式来建构一个纯属个人幻想的影像系统,端出了一道迥异于他的报道摄影的视觉盛宴《某一天》。

  与《在小镇上舞蹈》这样立足于现实的报道摄影作品不同,《某一天》是一个完全人为建构的艺术营造。每张作品中的每个人,虽然身处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情景中,置身于变化多端的排列组合之中,但他们都一致地在照相机面前闭起了眼睛。他们闭上眼睛,打开记忆的投影仪,在内心的屏幕上,投射一幕幕无声的内心戏剧。

  在这个作品里,所有的人都拒绝与观众的目光交流。不管是老是少,是男是女,是个人还是群体,或者是紧闭双眼,或者是干脆背对观众。我们只能从他(她)们或陶醉或神往或木然或诡秘的表情获得一些了解他(她)们内心隐秘的线索。他(她)们是在冥想还是在回想,是在狂想中偷生还是在臆想中堕落,是因为现实的黑暗而拒绝与之对话还是因为现实的诱惑太多而拒绝被惑?在王宁德的照片里,这一切都没有答案。

  但是,如此之多的拒绝却泄露了他对过去的经历与记忆的执着。裸体的肥满女人(美感的超逸?),穿中山服、戴帽子却又没有任何身份标志的男人(对成人世界的妄想?)。四个穿中山装的男人所构成的神秘的赌局(命运的无从捉摸?),除了那些紧闭双眼的人以外没有其他人的空旷的火车车厢(不知去向何方恐惧?),空无一人的郊外(不毛的记忆的栖身之处?)……在他(她)们所表现出的一种拒绝或者听天由命的姿态背后,是一种深深的孤独还是一种强装的坦然?是沉浸在过去的欢乐还是在拒绝现在的诱惑?这些影像究竟喻示了什么,外人无从得出确定的结论。其实,王宁德本人所追求的恐怕也不是给出可以明确解读的线索。他所能够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些影像是他对积淀于他的生命之中的一切记忆(美好的与痛苦的)所作的一次清算。

  《某一天》是一种证明,证明现实与记忆之间的奇妙的相互关系。现实如果没有记忆作为底色,现实也许就非常的苍白;而记忆如果没有现实这面镜子检验,那么记忆本身就成为一种没有现实感的梦呓。王宁德通过《某一天》,给出的是一个介于现实与记忆之间的绝对的现实世界。尽管那个世界中人的衣服可能过时,但那个世界所承载的想象与梦想却是永恒。我们看他的照片,能够分享的不是他的经验,而只能是他的时间意识,他的世界观,他的生命态度,他的想象力。王宁德在自述中提到了意大利作家伊太洛·卡尔维诺的“时间零”的说法。我猜想,“时间零”这个绝对时间对于王宁德来说,其意义与具体的“某一天”一样重要。他人生中的“某一天”,令他刻骨铭心的“某一天”,其实早已具备了永恒的可能性,等于绝对时间的“时间零”。而摄影,则正好是一种将“某一天”与“时间零”等值化的时间手段。《某一天》从这个意义上挑战了时间与时间的概念,而不仅仅只是事关个人的记忆与经历。王宁德以他的影像,建构了一个永远不会过去的现在,也建构了一个永远不会到来的未来。生,就是这样一种永远处于途中的无始无终的时间的俘虏。

  《某一天》让我想起了“达达”之父、诗人特里斯坦·查拉的散文《马》:“某一天,我看见了孤独。在山冈之巅,一匹马一动不动地伫立在停止不动的宇宙之中。这样,我的爱悬空在时间中,在一刹那间,它自己凝聚了自己那早已化为顽石的记忆。”而《某一天》,不就是“化为顽石的记忆”的绝对形态?


新周刊网络版第161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