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工业以超链接的产业形态,像一台内在的发动机促进着产业的价值提升。民众可以享受创意工业的成果,藉此优化生活。
文/何树青
广告界流传着一句话:不创意,毋宁死。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新西兰等国和中国香港、台北等地区流行着一种政府行为:支持创意工业。
市场上,那些充满设计感的家居用品为众人追捧,而具有创意价值的企业品牌以病毒的速度被广为传播。
创意在今天不失为一个热词。政府、企业和公众对它都有期待:政府希望藉创意工业改组旧产业,企业希望创意策划能令品牌复活并深入人心,民众希望可以享受创意工业的成果,藉此优化生活。
创意就是生产力
不满足伟大的好奇心,何以激发旺盛的消费欲?创意的卖点就是满足不甘于庸常事物的好奇心,创意工业就是为了激发旺盛的消费欲而为,而创意的全部价值,就在于把智慧转换成生产力,化日常为神奇,为生活画龙点睛。
全球十大虚拟人物在2002年带来的230亿美元财富贡献值,彰显了美国、英国和日本创意工业的成功。小熊维尼、米老鼠、哈利·波特、蜘蛛侠、佛罗多、维德、萨利、皮卡丘、海绵鲍勃、永吉,这些无中生有的品牌身上,凝聚着创意对于产业转型的巨大能量。
什么叫创意工业?至今各国的提法大同小异,源于英国的定义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创造财富及就业潜力的行业。从产业形态来说,创意工业并非一个全新的产业类型,按照英国的界定,创意工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品和古董、手工艺、设计、时装设计、电影及录像、互动游戏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及电脑服务、电视电台广播。创意工业以超链接的产业形态,像一台内在的发动机促进着产业的价值提升。
一个超链接的产业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新西兰是世上较早的把创意工业纳入政府行为的国家,其中最成功的国家当属英国。2001年,英国创意工业产值高达1125亿英镑,并创造了123万个就业职位。这得益于英国首相布莱尔上任伊始就推出的振兴英国的“创意工业”计划以及专门对此负责的“创意工业专责小组”。英国创意工业的启示来自于更早醒觉的澳大利亚,而受英国创意工业成就“感染”的中国香港政府则在2002至2003年度大张旗鼓地将创意工业视若香港经济新动力。
就具体国家而言,在2000年,英国的创意工业占本地产值7.9%,雇用人员为就业人口的4.1%;澳大利亚创意工业占本地产值3.3%,雇用人口为就业人口的3.7%;新西兰创意工业占本地产值3.1%,雇用人口为就业人口的3.6%;新加坡创意工业占本地产值1.9%,雇用人口为就业人口的2.2%。
各国的创意工业侧重点亦有不同。设计、软件、出版和广告是英国的四大创意工业,新西兰政府的创意工业工作小组则把目标定为音乐、屏幕制作(电影及电视)、数码媒体和设计四大行业;澳洲政府对创意工业的态度是较重视内容和群聚效应,不限于特定行业,目前阶段关注点在出版、广播、电影及录像服务、视觉及工业设计、广告及软件开发等服务;韩国的电子游戏、电影、动画等文化产业掀起的亚洲韩潮有目共睹,甚至打压了日本流行文化的亚洲影响力。
政府对创意工业的作为,除了直接投资,也体现为在制订全球策略、技术训练、海外宣传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协助,以及提供种子基金、游说国内外企业投资,为创意工业发展拓展发展空间上。被扶持的创意工业基本不负“政”望,它直接成为“娱乐经济”和“体验经济”的肌体,令附着的文化和资讯产业鸡犬升天。
创意优化生活
披着创意的新马甲,产业的生存链条被改变,新的创意工业流水线是:它要从终端、从创造新市场与新需求出发来设计和生产产品,并更新营销模式。公众生活由此优化的轨迹显而易见:住宅升级,日用品换代,娱乐和休闲方式推陈出新,功能性产品的附加值越来越高,甚至消费观念都被刷新到一种新境界:没有创意的产品,除了以价格为代价,否则一定缺乏竞争力。而城市之间也在竞相以适宜人居和创业为形象定位。
创意工业从业人员的压迫感日强,如果不能以此优化公众的生活,必将为公众所唾弃。于是,电视人设计自办节目时除了广告收益,更时刻看着观众脸色;广告人除了把目光盯住戛纳广告奖,更强化对产品人性化的诉求;IT厂商将电脑软硬件的私人化应用作为第一目标,电信运营商和银行考虑的是为客户度身定做的服务;家电厂商和商场的用户反馈电话让人觉得礼节太多了;手机、家具和装饰品的设计化从名厂效应渐渐走向名师效应;新潮的娱乐方式转向不同载体的互联;房地产商与建筑设计力争扩大人居的非家居化需求,致力于添加能满足精神层面的元素——小到一支带灯管的水写笔、一张“刮刮卡”型发票,大到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一项与消费有关的黄金假期政策,无尽的创意隐藏在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里面,为太多棱角的生活修饰出一道舒适的弧线。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创意点,点石成金的创意可遇难求。在生活的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都可以听到这样的问话:有什么创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