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黑帮片,《无间道》系列的关注点是人性,人性,人性。但最重要的是,它让香港濒临绝境的“黑帮电影”起死回生,并使黑帮片这一商业片在类型化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文/张超
《无间道》系列在2002年之后的出现,对正处在逆境中的香港电影来说,不啻是一剂强心针。在此之前,港产片在好莱坞电影和韩国电影的夹击之下,票房一路下滑跌至谷底。2001年幸有一部周星驰的《少林足球》狂收6000万港币,已实属难得。市道始终一蹶不振。危难之际,《无间道》出马,力挽狂澜,以5000万港元票房大获全胜。
“无间”系列,救市英雄
与《少林足球》一样,《无间道》对于香港电影的贡献并不止于票房。继在香港电影金像奖全面开花,赢得五项主要大奖之后,它又代表香港电影参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无间道》故事在“黑白两道”斗法的剧情开掘上有所创意,吸引了美国导演制作圈内人士的视线,经过五家公司竞标之后,华纳兄弟电影公司以175万美元的高价胜出,购买了该片的电影重拍版权,据传好莱坞人气明星布拉德·彼特将在美国版《无间道》中出演刘德华扮演的警察角色。对于一向重视编剧的美国电影制作人来说,《无间道》令他们对于香港电影的编剧功力刮目相看。
《无间道》首部的成功不仅直接催生了两部续集的开拍,并且由此掀起的“无间道”系列热潮,也势不可阻,从年头热到年尾,尤其是续集的上映,获得好评如潮,被媒体拿来与《教父》续集相提并论,更增强了对于第三部《终极无间》的信心。
除了这些表面的成就之外,《无间道》以及两部续集,给予港产片的信心,最重要的方面还在于,它让香港濒于绝境的“黑帮电影”起死回生,再次开辟了港产“黑帮片”的生路。
港产“黑帮”电影走入困境
在《无间道》之前,港产“黑帮片”已有了近二十年的历史,其中不乏辉煌一时的篇章。香港类型片中,“黑帮片”与早期的“功夫片”一样,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可以说,港产片的兴衰与“黑帮片”有着莫大的关系。
香港“黑帮片”最早可以追溯到武侠大导演张彻那里,这位擅于表现硬汉柔情的大导演,是“黑帮片”的精神源头。它的真正兴起,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吴宇森《英雄本色》出现以后的事情了。在那部电影里,吴宇森抛开传统的正义与邪恶的较量,颠覆了传统的“英雄”定义,抹煞黑道人物与普通人在道德上的界限,着力表现黑道之中的兄弟情、江湖义。予人以强烈印象的是他将具有独特风格的暴力和飘逸的枪战场面融合到了一起,开创了所谓的吴氏“暴力美学”,被推崇备至。《英雄本色》一上映就成为了票房的宠儿,震惊了当时的电影界和观众。在动作片与搞笑剧一统天下的时候,这部影片的出现就像是一道惊雷闪电,令人们顿觉耳目一新。此后擅拍黑帮片的导演更加大张旗鼓,《喋血双雄》、《辣手神探》、《监狱风云》纷纷出炉,饰演“黑帮英雄”的演员如周润发、黄秋生、梁朝伟、梁家辉等等,也由上世纪90年代起,笑傲江湖,不仅在华人世界,而且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也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偶像。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吴宇森、周润发等出走好莱坞,吴氏黑帮英雄片也偃旗息鼓,之后,港产黑帮电影江山易主,轮到《古惑仔》当家坐阵。《古惑仔》系列改编自香港畅销漫画,一出现,就横扫电影市场,也让导演刘伟强一举成名,曾经创下了一年连出三部《古惑仔》的最高纪录,在1996年的票房榜上,占据头三位的都是《古惑仔》电影,可见当时的风光。
从《英雄本色》到《古惑仔》,理想主义没有消失,只不过这次变成了街头的热血青年周润发的双枪被郑伊健的西瓜刀所取代,经典的枪战也变成了几十上百人的对砍,一句“我就是铜锣湾的扛把子”让当年无数年轻人为之热血沸腾。“人海战术”在这些片子中被发挥到了极致。不过,《古惑仔》系列从影片本身来说却乏善可陈。粗糙的故事情节,夸张的漫画式人物塑造,恶劣的负面影响,许多家长曾联名上书要求禁映《古惑仔》,以免教坏孩子。所以当香港政府禁止以《古惑仔》为名继续拍摄后,虽然又出现了像《九龙冰室》、《山鸡故事》几部不错的片子,但香港黑帮电影不得已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
世纪之交,港产片步入低潮,“黑帮片”风格再变,取而代之的是出人意外的情节,是一波三折的悬念。杜琪峰的《枪火》、《暗花》等都是这一时期港产“黑帮片”的佳作,他把香港黑帮电影带入了精细化时代。没有了过多的血腥与暴力镜头,故事情节一如既往的简单,但精致的画面、奇异的配乐,再加上黄秋生、吴镇宇等人极富个性的演出,让香港“黑帮”电影从起伏跌宕的激流转入表面平缓却暗礁密布的浅滩。而这条路似乎不久也就走到了尽头。到了2003年,回归银河影像风格的杜琪峰试图东山再起,以《PTU机动部队》重拳出击,但这部片子离黑帮片已渐行渐远。
直到《无间道》的出现,香港黑帮电影才进入到另一个境界。
类型片的新先锋
《无间道》赋予了黑帮片新的可能,好比是在行将废弃的矿山里发掘出新的矿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经不再是传统的黑帮电影,而是发展出一个新的类型电影。传统黑帮题材常见的打打杀杀在这里已经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甚至黑白两道斗智斗勇,胜负都不再重要,人的命运成为表现的主题,人物关系、人物内心世界是它开掘和经营的重点所在。它继承了杜琪峰的精致细腻,注重画面、声音的长处,在营造氛围上更加出色。
它的题材依然是警匪片的模式,推动情节发展的主线依然是黑白两道的斗法,它选取的主角是身处黑白两道的卧底。这类以“边缘人”为题材的影片并不是首次出现的,然而,《无间道》关注的角度已经不再是任务本身,而是身处特殊环境下的人物的心理挣扎和宿命般的生命轨迹。它借用了佛经“无间地狱”的概念,黑白两道惊心动魄的大斗法与主角内心的痛苦挣扎纠缠不休,凸显了普通人处于某种特殊环境中的心理困境。这种开掘是以往的黑帮片从未有过的。
《无间道》还首次表现出了驾驭庞大叙事的野心和能力。编剧上的良苦用心是它成功的首要因素。编剧麦兆辉构思3年,形成了完整的人物和故事结构,使得剧情较为严谨,又各有特色。要说《无间道》取胜在人物定义及主题定义的话,那么《无间道II》则取胜在剧情、冲突以及依然延续的人物及主题定义,只是此次更为庞大而复杂了。
精良的制作是《无间道》给予香港电影的另一个启示。有人将它的成功单纯归功于明星战术,也有人认为这纯粹是投资的优势。但至少《无间道》就值得香港电影学习。香港电影的不景气与近年来香港电影人心态浮躁、急功近利不无关系,王晶就是典型。
《无间道》系列在黑帮片类型开拓上的成功,对香港电影的影响立竿见影。《无间道》之后,同类型电影立刻跟风而至,《双雄》、《黑白森林》就是明证,尽管王晶在《黑白森林》的主题上针对《无间道》的“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强调“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但也是模仿得最彻底的。而《双雄》则把心理游戏发挥到极致。就连喜剧题材的《大丈夫》也摆明桥马,把《无间道》的模式套用在夫妻之间的斗法上,导演彭浩翔自己也承认它是搞笑版《无间道》。
《无间道》刺激了香港电影的思维神经,但能否涌现更多有新意的作品,还很难说。杜琪峰导演就说:“《无间道》的最大成功在于振兴了香港电影业。希望这一部电影的成功不会只是掀起一阵跟风,而是刺激电影人创作更多有趣的题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