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乃珊
北京的1/15,上海的1/6,广州的1/5。这就是弹丸之地的香港,全境面积仅1092平方公里,尤其在港岛,平均宽度只有一公里,这样的地理环境在世界级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然而香港人却能把这样一个小小天地,建成为一个多元化、综合化、经济文化结构的现代国际城市,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可能现在有人感叹:香港落后了……
全球商业链上的香港价值
虽然本土土地贫脊,但滨海丘陵的不利地势令香港海岸线曲折,湾深港博,提供优良的港口条件,使香港天然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重要交通海上通道。自1841年开埠到19世纪末,随着香港作为远东贸易转口港地位的确立,香港的华资商团开始兴起。
20世纪6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华资势力相继在各领域发展,后来随着内地政局的稳定和经济上的改革开放直至九七回归,香港华资财团在政治上渐占上风,财大势雄,向英资老牌财团发动了正面挑战,数家大型英资老牌上市公司,如中华煤气、港灯集团、九龙仓等,都先后被香港华资集团鲸吞,并取代部分英资财团而在香港经济中发挥某种程度的主导作用。正如香港《信报》评论家曾仁超所说:“今天香港经济已由五大华资:长江实业(李嘉诚)、新鸿基地产(郭炳湘)、恒基地产(李兆基)、新世界发展(郑裕彤)及会德丰(吴光正),两大洋行(太古及中信泰富),两大银行(汇丰及中银集团)执掌。从四行到五大华资,香港华资从先前的作为英资财团的附属物而逐渐发展成为今天一个链接全球华商网络的汇点。
香港华资集团在管理哲学及经营模式上首先是循行中国儒家文化。华资集团的创业人是从中国文化传统衍生的独特价值观,包括坚毅的应变能力和惊人的敬业精神,这已是公认的香港经济起飞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忧患意识,让华资企业更注重接班人的培养。面对严峻的经济市场挑战,华资集团对接班均作了最精心、缜密的部署。吸收西方企业管理的精华。如李嘉诚收购和记黄埔后,便大力起用洋人职业经理,并送第二代去接受西方教育。正如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冯国经说:“一个崭新的华人管理模式正在逐渐兴起,既重视社会关系的传统观念,又融会了崇尚灵活创新及同化外来者的处事手法……”从而令华资集团可迅速克服传统家族集团固有的病因,健康化和年轻化。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就认为,海外华人经济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势力。而这个势力的核心就是香港。据统计,如果将全球华人作为一个国家来计算,它们的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国内地有80%外资是来自海外华人,其中香港占了至少4成。
约翰·奈斯比特认为,海外华人这张特别注重家族观念与宗亲的网络正再次向全球延伸,而香港却因为其特定的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共识的传统文化、与中国内地日益紧密的经贸关系以及作为亚太区的商贸、金融中心等种种优势,在亚洲各大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海外华商网络的一个汇点。
同时,内地企业也在寻求开拓新市场的机会,香港则势将在协助内地企业打进外国市场方面,担当一个重要的角色。因此决定了香港成为中外交汇的桥梁,它既是海外华商及外商进军中国内地的桥头堡,同时凭借着全球华商网络,它也是内地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理想据点。
九七香港回归后,这样的战略地位正在加强。约翰·奈斯比特在接受《亚洲周刊》专访时所说:“香港成为中国一部分之后,世界上的重要性不但不会降低,反而更加提高。”这样一个地位,香港是无可取代的。
竞争排行榜上的香港实力
居住工作排名全球第五,营商环境全球第六,全球第八大贸易体系,这也是今天的香港。
这些都是常识了:作为自由港,香港没有外汇管制,政府实行低税制,有限公司的利得税仅为16.5%,个人薪俸税则按递进税制计算,可以享有多项免税额。在市场竞争方面,因政府采取少干预或不干预的政策,从而形成了优良的投资环境。
虽近年经济受挫,但据权威财经杂志《经济学人》的排行榜,2002年香港的营商环境评分仍排位全球第六。《经济学人》是在综合考察了香港的政治稳定度、互联网发展机会、高科技生产力、企业精神、工人技术水平、管理人员技术等六方面的指标之后,得出营商环境排名的结论的。
在今日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之下,企业管理人员有否国际经验,对一个地区的竞争能力相当重要,香港无疑在这方面占优势。国际“政经风险评估”在访问过超过1000名居于亚洲的外籍公司CEO后,得出亚洲各地的公司管理水平评分。2002年的报告为:香港的企业管治水平为亚洲区内最佳的地区之一,而且表现稳定,在亚洲区排名第二,仅次于新加坡,在全球排名第五。
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外务总监吴先生认为,在亚洲区中,香港仍是日本之外最多跨国企业设立地区总部的地方。自由开放的经济,使得香港人国际化的程度颇高。尽管近年内地的经济环境已产生很大变化。但照上述六方面的评估标准,香港仍比内地占有绝对的优势。
近年即使香港面对退缩和租金下调,但据英国的《经济学人》调查发现,香港生活费仍高居全球最高生活指数第四位。尽管如此,美国《财富》杂志,仍把香港列为全球最佳居住及工作地方的第五位,头四位依次为多伦多、伦敦、新加坡及巴黎。可见生活指数高并不影响对这个城市投资或定居的排行名次,也并非舍取的唯一因素。
因其高效率的资讯及交通而带来的丰富资讯和不断的人流,香港占尽了优势。在2003年11月21日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的数码科技普及指数排名中,香港的数码科技普及度全球排名第七。同时,全球上最低的上网费用,使香港有相当高的互联网普及率。
香港偏低的罪案率以及良好的民风,是香港吸引力的保证。香港平均每10万人中,只有156人犯涉及暴力的案件,在全球仅次于新加坡。香港公民素质高、刻苦耐劳全球有口皆碑。据统计,香港人每周工作逾60小时或以上,为全球工时最长的地区。香港传奇就是这样打造出来的。
本土文化视野中的香港魅力
香港的流行文化自开埠以来都是移植嫁接,直至20世纪70年代,才有了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正式诞生了香港自身的本土文化。它们宣扬着真正意义上的“香港之音”,令香港的本域文化打上鲜明的“Made in Hong Kong”印象。
最早令内地感受到港式文化魅力的当属流行音乐了。这种用粤语唱的,旋律又颇西方化的流行曲,从20世纪80年代起,对内地流行乐坛起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的歌坛流行唱外国名曲,80年代掀起乐队组合热潮,小小香港,各种个性独特的乐队遍地开花,这些乐队的兴起,催谷了一批香港填词精英,除了黄 ,还有最近刚去世的林振强,此外广为人知的有林夕、陈少琪等。他们的参与将粤语歌带上一个新的高峰,从而创导出崭新的一种都会流行文化。
香港填词人的贡献不只在流行歌坛上,他们甚至创造了一门独特的城市文字——香港文字是规范汉语与殖民口语的混杂,中英夹杂,又中又英,又英又粤;香港填词人则可以把每一个字都作为一个音符,位置安放妥当,便成一首独特动听的粤语流行曲。填词人的文字大多鬼马浅白,看似通俗,但也有一定寓意,而且朗朗上口,以至天王一歌,即时流遍街头小巷,成为最风景独特的香港都会文化。
许多填词人同时又是香港传媒的专栏名家,小小豆腐干一块五六百字,成香港市民追读的目标,读者还会跟着专栏写手过档跳槽。这种特别的轻、短、快、“鬼马”的专栏文化适合忙碌的都市人读,是都市急促节奏的产物,也是内地传媒正学习的对象。
港产片广为全球华人世界及外国影人认知。香港的电影文化,不论你批评它“无厘头”也好,商业气息太浓也好,它实实在在影响了世界电影文化。
其实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港片已开始跨界,在南洋、日本和美国拍摄;六七十年代,香港已开始邀请日本、韩国的导演和演员拍摄港片;进入80年代,港片更呈国际化,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如早年在马来西亚拍的《华侨血泪》、《春光乍泄》远赴南美,《赌侠》也大战拉斯维加斯,《东京攻略》拍到日本,《大赢家》走到新加坡……港片的跨界能力,在亚洲电影市场首屈一指。
香港早已发展出一套属于香港的电影文化,其明显的是港片的明快节奏已被外国电影吸收。港片的动作处理更是影响了好莱坞甚至欧洲电影,这甚至已成近来好莱坞动作片模仿的主要元素。获得多项奥斯卡金像奖的《卧虎藏龙》,真正做到文武合一,把华语电影文化更彻底呈现在国际市场上。事实上,王家卫的艺术电影也影响了不少外国导演。王家卫的镜头美学已成为一个门派,内地不少影片中已发现类似的风格。
香港背上“文化沙漠”的恶名久矣,但谁也无法否认港式流行文化不可复制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说,香港引领了整个东南亚甚至全球的华人流行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