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亦凡
如果你对一个人恨之入骨,那就让他去编字典!”辞书编撰者们的工作可谓艰苦卓绝。众所周知的一个例子就是,著名的《百科全书》差不多耗尽了衣衫褴褛的启蒙大学者狄德罗21年的心力;每一部百科全书的编撰本身就是一部历史,但设想一下,让一些普通人在网络上来撰写百科全书这种说法,如果不是一种儿戏,那也未免过于沉重了。
百科,我有写
“我倒并没有觉得非常严肃沉重,相反当我看到自己写的条目在Google里排名第一,还挺有一种成就感的。”Mountain说。这个在北京念书的工科研究生正在一个叫“维基百科”的开放式网络百科全书编撰项目(www.wikipedia.org)上工作着。在Google上搜索“self语言”,第一个结果就是他在维基百科的中文版zh.wikipedia.org上写的条目,他说这种计算机语言在中文世界里还不为人知,可是在专业上还是挺有价值的,能用中文去介绍它正是他的成就感所在。除此,他写的内容还包括他感兴趣的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周末所游的古迹。他把维基百科看作是一种“知性生活”的辅助工具。
最让Mountain和其他的参与者激动的还是维基百科的理想——一部放弃了版权可以被任何人使用的“自由的百科全书”。在维基百科上,所有写下的条目都允许其他用户的评议和修改,为的是让内容臻至完善,直至“百科全书”的诞生。维基百科的创始人Jimbo Wales,一位美国软件工程师,用这个构想来给他所支持的“自由软件”和“开放资源”的理念赋予更加广阔的涵义。当然,更大的感召力来自“自由的百科全书”本身,WIRED杂志去年11月报道维基百科时评论道:在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网络版开始收费的时候,维基百科是对它的挑战。
这正中了Formulax的下怀——“版权保护现在越来越严厉,在台湾和新加坡,学生都已经不可以复印参考书中的内容了。很有可能有一天,网上的资料也不再可以共享。”这名新加坡的法律系学生说。
说到现在中文维基百科上的维基人们参与的动机,正在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念书的Lorenzarius说:“中文作为世界最多人使用的文字之一,它在网络上的代表不合比例。同样,网络上有关中华文化的知识相对地也比较少、不齐全。我相信不少中文维基百科的参与者都是抱着推广中文知识或中华文化的理想来这儿的。”
英文维基百科诞生于2001年1月15日,而同属一个项目的中文维基百科的诞生得从第一个用户Mountain撰写第一个条目的2002年10月24日算起。眼下,它已经有超过2000的注册用户和超过4000的条目,根据最近发布在英文维基百科上的“发展最快的维基百科”的统计结果,2003年10月1日到今年1月4日之间,中文维基百科的增长率为176%,位列第9,居于8个比较小的语种之后,而在俄语之前。
“繁简瓶颈”
但是拥有这些数字的中文维基百科还远称不上兴盛。Formulax面对统计结果,留言说“感觉上中文版发展得还是很慢。”——虽然注册用户有那么多,但是长期坚持参与的只有40多人,而真正关心中文维基百科发展的只有十几个。
在Formulax为现在中文维基百科还不够兴旺感到疑惑的时候,Lorenzarius觉得部分原因来自繁简体问题。
在中文维基百科网站上,繁简体中文虽然共存,却被系统作为两种语言来看待:同样的条目,同样的标题,内容却不同。后果就是大家的劲儿不能往一处使,何况还有阅读、写作习惯的问题。大家工作效率低,积极性也就不高。
更大的问题是知识和文化的不兼容——究竟是“凯撒”还是“恺撒”?中国传统“新年”到底是“Chinese New Year”还是“Lunar New Year”?即便没有字体问题,来自不同地区的中文维基人们还难免要为这样的问题进行讨论,或者投票。这些琐碎细节之外,还有更多的地区文化差异和知识背景不同带来的困扰,一言难尽。曾经有台湾的参与者提出分站,一个简体、一个繁体,好照顾文字使用喜欢和文化差异。但是遭到了大多数讨论参与者的反对。“作为一部严肃的学术作品。我不认为应该有两个汉语版本的。”一位维基人留言道。
对于繁简体问题的讨论是迄今中文维基上最长篇累牍、最牵动中文维基人心弦的一场讨论。一些认为唯其分站才能解决问题的人选择了离开,留下的大多数人决心解决这个问题。“开始吧!”Lorenzarius在去年10月的一条留言里写道,“如果不订下一明确的目标,我想我们永远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之后,不断有人提出设想,拥有不同技术专长和构想的成员随之展开论证、质疑、辩论。甚至有人搜集了中国大陆和新加坡、马来西亚曾经颁布的“简化字总表”试图作为他们进行繁简转换的依据。现在,大多数参与讨论的维基人都倾向于使用程序进行自动繁简转换的方案,但是眼下,技术仍然是个难题。
“维基精神”
“诲人好倦”——香港的石添小草叹道——付出没有多少人回应,却还有不少人来捣乱,或仅仅是转贴网上现成的内容,而维基百科的宗旨之一是原创,这也是为了这本未来的百科全书拥有真正的“自由版权”。在Lorenzarius看来,阻碍中文维基百科发展的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中文维基人们还没把准“维基精神”。所谓“维基精神”,一方面是原创精神,另一方面,则是懂得如何理性地和所有其他人一起进行知识分享与合作。
对这些铁杆维基人来说,在现阶段,去做关乎百科全书的发展的种种计议要比闷头撰写条目来得重要。维基,wiki,作为一种开放编辑的网络技术早已有之,有程序员用它来汇集技术资料,也有大学生用它来一同编写校园生活指南。而维基百科矢志于“自由的百科全书”,事情就没有那么简单。所以,讨论着诸如“条目命名方法”这种表面上看似技术性的问题的同时,他们也需要像古希腊城邦的“公民”们那样,在这个赛伯城邦的广场巷陌上讨论、争辩关于它的“精神”、“哲学”和“政治”。
这就得说到那次关于是否要删除“理想语”条目的讨论。有人在中文维基百科上写了一些关于“理想语”(一种“人造语言”)的条目,而其他的一些维基人觉得这只是散布一家之言的“广告”,而不是应当具有高度客观的“百科全书”条目。争执不下,并且发生了双方反复修改/复原条目的“编辑战”,于是发起了投票,结果以理想语被删告终。另一场争论随之开始:投票这种“民主途径”究竟是不是解决问题的妙方?投票尊重大多数人的意愿,可是大多数人的意愿又和知识何干?Lorenzarius直截了当地说:“我讨厌投票!投票一点也不wiki。”讨论下来,大家还是认同通过充分交流去达成“共识”,而对此,Formulax的担心是这会毁了这里的效率,因为总有人“喜欢争辩所有事情”。
Lorenzarius说上面那句话的时候他们正在为该怎么给中国古代君主条目命名争执不下,以至诉诸投票,但是显然,这种问题不是投票所能解决的。但是“共识”就能搞掂百科全书?无论是“民主”还是“共和”似乎都不能成就百科全书,因为百科全书需要的往往就是“权威”。鉴于此,Formulax现在的考虑是大家先编着,一旦中文维基百科要像眼下的英文维基百科那样准备付梓出版,再请专家来进行审校。
知识狂欢
当初互联网到来的时候,所有人都一起经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知识的生产和消费的“民主化”,人们骤然有了那么多把自己的所思和所知写给大家看的地方。而现在,这种欢畅正慢慢变得更加理性更加有抱负。不仅是因为维基百科。
去年11月,一些国内IT界的“理念人”提出2004年将是“社会性软件年”。因为他们所说的“社会性软件”——即时通讯软件、交友软件、协同工作软件、博客软件等等,不仅开始改变我们和别人打交道的方式,还开始改变我们获取、处理和传播知识的方式。比如博客所带来的那种“写作感”是互联网带给中国人的一大礼物,它让不少曾经拙于或者懒于写作的中国人开始孜孜不倦地敲键盘,悉心整理起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想和所学;人们也开始把博客作为获取知识的媒介,博客们不需要告诉别人自己是权威,而只需要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写作有价值。而新出现的大家一起来写一个东西的“维基”技术又让人们真正在网络上合作起来去创造知识。虽然早已有了BBS、网络论坛这种大家一起讨论的场所,但是其区别就像Mountain说的“BBS易于展现讨论的线索,而wiki则长于反映共同的见解。”
从博客和维基百科身上,似乎能看到一种来自互联网的冲动——普通人在互联网上的写作开始从一种“个人发表”(发帖)转变为一种“个人出版”(借用“网络知识”研究者毛向辉的概念),后者更加强调作品的整体面貌和系统性,写作者们更加有勇气去肯定自己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权利。在其中,维基百科更开创性地试图鼓励普通人去过问“经典知识”的生产,并且,这种新的“经典”将拥有更加开放的视野和更宽阔的胸襟。
石添小草说自己在读英文维基百科条目“儿童文学”时发现,其中列举的众多闻所未闻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竟没有自己从小熟悉的夏丐尊先生译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的《爱的教育》、《少年笔耕》、《万里寻亲记》这些了不起的作品,也没有关于这位作家的只言片语,更没有关于其他民族的儿童文学的内容。随后,他将亚米契斯和华语儿童文学的内容写入到“儿童文学”中,又将“亚米契斯”条目整个儿从意大利文翻译成英文。在他看来,这与其说是英文维基人们的眼界问题不如说文化上的“大美国”、“大英国”限制了他们对其他文化的涉猎。而维基百科应该能够带来一种启示,作为维基人应该以更开阔的胸襟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并诚恳地将在这种视野下的所见记录下来。
专家们撰写的百科全书从来就没有哪本完全摈弃了成见,成见就在专家们写什么和不写什么之间。石添小草在维基百科上的故事或许可以让专家们体会到流散于民间和个体经验的知识对于“百科全书”这四个字的意义。问Lorenzarius他自己为什么参与维基百科,“因为我爱知识!”他干脆地答道,“能收集全人类的所有知识,然后让这些知识自由传递,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吗?”Lorenzarius构想的这种欢畅好似《巨人传》里的高康大出生时那句惊天动地的“喝!”,一个字踢开束缚,每个人都有一张嘴和一副肠胃,知识和真理、爱情一起,为寻常人畅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