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实验室

http://www.sina.com.cn 2004-04-13 17:15   新周刊

  作者:晓白

  十年前,日本人说:“一流的产品销往欧美,二流的产品销往本土,三流的产品卖给中国。”彼时,正是这样的“三流的产品”统领着中国最潮流的市场,能够拥有一台SONY彩电是一件值得莫大荣耀的事情。

  十年间,中国的开放使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在中国开设工厂,在中国生产的各类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中国已经成为重要的工业生产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中国人得以“近水楼台”先享受到了价廉物美的实惠产品。

  十年之后,世界上最先进的产品往往在中国第一次亮相,中国市场上的产品无论是技术还是外观设计都领先于世界潮流。中国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世界工厂”,还是一个巨大的“世界实验室”。

  向那些“悲惨”的实验品致敬

  美国虽然号称全球计算机行业的领头羊,但众多中小公司现在仍在使用中国早就销声匿迹的386、486,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的硬件装备堪称“豪华军团”。而如果中国的那些热衷于“短信革命”的“新新人类”得知很多美国人的手机样式陈旧,甚至只能收短信而不能发短信时,肯定会迷惑不解。

  中国“强劲的消费势力”对这些高新科技产品的态度,轻蔑得让老美妒忌。“老土”、“时尚”与“中国”、“欧美”这两组词如果进行交叉搭配,可能今年前毫不犹豫地把“老土”与“中国”、“时尚”与“欧美”联在一起。而今天,从数码、通讯、家电等等产品来看,老土的恰恰是欧洲和美国。

  中国消费者追逐技术更新和时尚设计的行为近乎疯狂。以最具代表性的手机为例,每年进入手机市场的就达到了300多款,TCL、波导、摩托罗拉等每年都要推出60款以上的新机,蔚为壮观。但淘汰的速度也同样让人吃惊,每款手机的平均寿命仅仅为四五个月!这是因为消费者很少有把手机用到“寿终正寝”的。技术升级、外观变化、功能进步、运营商网络服务内容的增加,甚至心情不好等等,都可以让消费者轻易找到一个换新机的理由。

  曾经为诺基亚设计过3310、8210等经典机型的台湾卓立公司中国代表处负责人李承育说,目前这些产品都是按4个月的生命周期来设计的,“因为一款手机真正赚钱的时间也就在3个月左右”。

  手机如此,别的产品也好不到哪儿去,不过是生命周期相对长些罢了。这让中国的消费者简直成了实验室中的一环,甚至都不是一个合格的实验者——不知有多少产品还没有被主人看懂那几十项的使用说明就被踢出场外了。

  消费者也铆着劲儿去尝试新产品,逼着厂家铆着劲儿研发、制造新产品。结果就是每年数以百万、千万的产品夭折,陈尸累累。国外的实验室会给被用做实验品的动物建立纪念碑,以示追思。中国也应该给那些手机、电脑、电视、DVD等等产品建立一座纪念碑,以表彰它们对人类的贡献和我们舍弃它们的愧疚。

  “喜新厌旧”的中国消费者

  一个产品在中国可能不仅仅是一个产品。这是头脑简单的老外所不能理解的,比如中国人为什么痴迷于产品的概念而不是技术,比如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翻盖的手机,硬逼的从来都不制造翻盖手机的西门子无奈地宣布,将破天荒地在中国研发生产翻盖手机。

  法国的某家报纸曾有个评论,说中国的消费者说起来是13亿人,但是按照市场网络组织化程度来看的话,中国的组织化消费者只有3亿人,其他的消费者是分散的;按照收入标准,有足够的钱来购买高品质消费品的消费者在中国不超过8000万人。那么,正是这8000万人导致了中国成为世界实验室。

  “中国的社会变革,给更多的人提供了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实质性的改变本来是取决于内在的改变,但内在的改变是缓慢的,而外在的改变是较快的,所以这就产生了对于利用表面符号和强化型升级概念的需要。”零点调查公司总裁袁岳分析道,“这些概念包括:时尚、前卫、领导、MBA、创新、概念、核心竞争力、国际化和品牌。”

  为了“在相同的境况下寻求不同”,中国的消费者在经过了很短的质量诉求之后,迅速地转向了“品位”需求。如果电视都能收看节目,为什么我不买个“逐行扫描”或者“背投”呢;如果手机都能通话,为什么我不买个“彩信”、“可摄像”的呢;如果空调都能制冷,为什么我不买台“健康”、“绿色”的呢……

  上帝的旨意是不可违背的,市场的利益是最终追求的。开放后的中国最先让老外看到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所以,中国逐步成为了世界工厂。而经过20年的培养,中国的消费市场被开发出来,任何企业都不会熟视无睹。谁都知道一个岛上的人都不穿鞋的话,如果能让他们都穿上鞋会获得多大的利润。而中国,13亿人正在步入一个都“穿鞋”的过程。

  即便拿被称为“获利空间已经很小”的手机市场来说,就蕴藏着上千亿元的市场。根据中国信息产业部的数据称,2003年年底中国手机用户预期将达到2亿5800万户,而到2007年将达到4亿零500万户。如果算上更新、更换的手机,中国3年内将有几亿部手机的需求!

  所以,那么多跨国公司、本土成长起来的大公司“牛刀来杀鸡”,用最尖端、最时尚的产品来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心态也就丝毫不奇怪了。

  实验室群落

  2003年11月,世界著名的日本夏普公司在上海宣布将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这样的一则财经新闻已经不太能够获得轰动效应了。在上世纪80年代,跨国公司纷纷来中国投资建厂,进入到90年代后期,跨国公司则纷纷投资建立研究开发中心。截止到2004年年初,有调查表明,跨国巨头已经在中国建立了近200家研发机构。

  微软、IBM、甲骨文、杜邦、阿尔卡特、诺基亚、索尼、先锋、NEC、联合利华、法国电信……这些声名显赫的公司在北京、上海、苏州、深圳等地纷纷抢滩登陆,仅仅摩托罗拉就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18个研发中心,投入资金少则数千万多则亿计。《纽约时报》的詹姆斯·布鲁克甚至把这比喻成为一次“狂潮”。

  早在2001年,时任摩托罗拉(中国)总裁的赖炳荣在一个国际化研讨会上就曾经这样说:在中国发展,就一定要把研发中心搬到中国来。而作为成功的先行者,摩托罗拉已经在中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近水楼台先得月,中国的消费者就很轻易地享用了这些研发中心开发出来的最先进产品,而其中很多是直接为他们量身定做的。

  刚迁往上海的亚洲家电研发基地就宣布将与日本夏普电化事业本部设计开发部门合作,研究和设计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空调、洗衣机等家电产品,近期将引入“派离克正负离子群”等夏普独有技术,开发出适合中国百姓生活的家电产品。跨国公司也只有在中国研究、生产出适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产品,才能抢到中国这个巨大市场的最大蛋糕。

  对于这一点,联合利华中国研究所所长蔡亚博士介绍说,一个半月前,联合利华宣布在中国市场推出洗衣粉新品“奥妙99”,第一次将该产品能去除的99种污渍印在外包装上接受消费者的检验。蔡亚博士说,之所以选择这种具有挑战意味的方式推出新品,源于产品实现了完全的本土化研究和生产,是为中国消费者“特制”的。

  作为企业的战略,众多跨国公司选择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一是考虑近距离地与中国市场“打成一片”;二是充分利用中国的人才资源。其客观的结果就形成了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实验室”。

  中国本土实验力量

  曾经服务过IBM、朗讯、联邦快递、肯德基等著名公司的品牌大师弗朗希斯·麦奎尔,去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就困惑地表示,“目前,世界上30%的商品都在中国制造,而去年《商业周刊》评选出的世界品牌前200位,居然没有中国品牌的身影,这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其实这200个品牌中的许多商品都是在中国加工制造。这也正是大家都把中国当作世界工厂的由来。虽然中国的企业一度把劳动力便宜,商品价格低廉,作为商品的唯一卖点,定位于OEM,把“贴牌工业”做得不亦乐乎。但当世界大公司进驻中国市场带来先进的发展战略模式之后,中国的企业再不主动做点什么的确有点说不过去。

  中国幼稚的企业曾经一度把大把钱财花费在广告宣传上,力图用最快捷的方式确立品牌,每年度花费在研发上的资金不过尔尔。但事实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不能永远提供好的产品,则一切免谈。中外企业在中国的直接交锋,导致了研究人才大量聚集在了外资企业中,仅一个研发中心就有200名科研人员,中国企业又输一着。

  这是一个标准决定胜负的时代,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无法在市场上生存。日本索尼公司曾经在创业阶段中坚持研发“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开始的研发使公司背负巨大的亏损,但后来这一产品被视为公司最有价值的资产之一。

  2004年2月,中国家电协会理事霍杜芳表示,中国家电业正面临着第二次变革,变革的核心就是变产能优势为产能、技术优势,变制造中心为制造、研发中心。早就看出端倪的厦新、长虹、TCL、海信等等已经开始投入巨大精力成立了研发中心,来对抗日益本土化的外资企业。而更了解中国消费者心态的手机行业通过开发新的品种已经将市场份额提升到了30%左右。

  做世界级的跨国公司,把中国的产品卖到全世界,做世界500强,这些梦想就像诺贝尔一样,是中国企业心头永远的痛。抛开其他的指标不说,什么时候中国的企业把自己的研发中心建到欧美、日本了,离这一天也许就不远了。

  或许,这一天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遥远,日本政府研究机构的一位专家在一份报告中写下这样一句话:“中国的出口产品看起来很像日本的进口产品,反之亦然。”或许,中国本土企业去国外做实验所欠缺的只是勇气了。(编辑:思琴)


新周刊网络版第174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