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昆明的心灵之痛(15)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16 23:09 DEEP-中国科学探险 | ||||||
![]() (今日的金刚塔应该如同1458年初建之时一样,都是官渡镇的标志性建筑。只不过那时此地云集的尽是往来的舟楫商船,而非现在的匆匆游客。据说,当地政府已经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开发建设,以期恢复历史上的繁华。) 官渡是滇池北岸一座颇不起眼的小镇,在我的环滇之行中,印象最为深刻。其实,只是因了一碗“过桥米线”。说到官渡小吃,可谓鼎鼎大名,就如同经历过4000多年沧桑的一段段院墙,一座座古建。 早在宋代以前,渔舟及过往的官船都在“官渡”停靠,入昆明城需在此改坐轿或骑马,因此得名。后来随着滇池水位下降,它才慢慢远离湖水,成为单纯的农村集镇。官渡的过去,就是昆明的童年。而看官渡——据一位爱好摄影的朋友讲——最好是在黄昏。那位朋友常常在下班后坐上一段公共汽车,在官渡镇嵌着螺蛳壳的土坯墙上观看光影的移动,和镇上几个饱读诗书的老先生聊一聊,吃两碗豌豆粉或者小锅卷粉,再赶上8点的末班车回城里来。他说,那儿是他的老昆明。一回居民小区,他就像来到异乡。 “自从翻修开工之后,我每天都出来看,”从小就住在古镇金刚塔旁边的张白云老人如今已界古稀之年,她说,“有时候我愿意给工人们讲讲小时候的事,比方说金刚塔。”那是全国唯一完全用砂石砌成的石结构座式方塔。由于受滇池水位下降的影响,加上自然侵蚀,古塔出现过严重下沉,塔基长期浸于水中。幸运的是,工程专家在修复过程中发现,为了建造该塔,古人采用了螺蛳壳拌黑胶泥的方法,借鉴这项古代发明,工程人员又打下数百根沙松桩固定,再用糯米饭和糯米汤拌红土作垫层,一块一块砌上塔石。最后,将塔体整体顶升了2.6米。 遥想当年盛况,不要说官渡已为“城南旧事”,就连那有着“海内第一长联”的大观楼,也变作了“哀滇池”的好去处。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编辑:思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