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阿拉法特:“我做好了死的一切准备!”

http://www.sina.com.cn 2004-12-15 18:48   新周刊

  “我死去远比我活着有用。我的死将作为一种动力,大大推进我们的事业。如果我死去的话,这将不是一场悲剧,另一个人将代表法塔赫在世界上活动,另一个人将领导这场战斗……我做好了死的一切准备!”  ———亚西尔·阿拉法特

  文/宁二

  没有人知道,失去了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是否会像失去 拉宾的以色列一样重归暴戾与对抗,而不再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期待对话与谈判带来的和平。9年前以色列特拉维夫国王市场和平集会的几声枪响宣告了半个世纪以来以巴关系黄金岁月的结束,而9年后阿拉法特病危的消息则让所有对当前以巴局势不抱乐观心态的人们再一次充满忧虑——从法国医院里传出阿拉法特脑死亡的日子是11月4日,那一天也正好是拉宾遇刺9周年的纪念日。

  事实上,拉宾和阿拉法特、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那些曾经的强者和弱者、那些被凌辱的人、那些被伤害的人,从他们拥有了同一座圣城耶路撒冷始,他们的命运便是相似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土地上演着人类共同的悲剧。

  敌友之间

  病危中的阿拉法特如果清醒的话,一定会时常想起拉宾,这个曾经的军事对手、敌人以及共同缔造以巴和平的亲密伙伴。他们的人生就如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拥有共同命运一般相似。暴力一度是他们共同的选择,他们都曾是骁勇的战士和英明的指挥者。他们曾经毫不犹豫地杀人,并且发誓要把对方的人民赶尽杀绝。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为实现巴以和平而进行的共同努力又使得他们并肩登上了诺贝尔和平奖的领奖台。他们曾是敌人,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最终成为了朋友。

  1964年伊扎克·拉宾成为以军总参谋长,在他的得力助手、独眼将军摩西·达扬的帮助下,拉宾精心制订了突然袭击埃及、叙利亚、约旦三国的作战计划。l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发动了对三国的闪击作战。首先出动空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毁了对方的空军和防空导弹系统,继之以大规模的陆海军协同进攻,在空军的有力支援下,6天之内打败了三国,剑锋直指三国首都开罗、安曼和大马士革。创造了现代军事史上的战争神话,令世界瞠目结舌,这次战争也使拉宾成为以色列的英雄。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于1964年5月在约旦控制的东耶路撒冷成立。次年元旦,阿拉法特及其战友领导“暴风部队”游击战士打响了反对以色列侵略斗争的第一枪。这一天也成为巴勒斯坦革命的爆发日。那个时候,阿拉法特和他的法塔赫组织所认可的是“革命的暴力是解放我们父辈土地的唯一办法”。他多次强调“我们不接受和平协议,永远不接受!我们将继续单独与以色列打仗,直到收复巴勒斯坦”。

  1998年7月22日上午,阿拉法特在接受央视水均益采访时这样描述他1974年在联合国大会第一次出人意料的露面:“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还是戴着这个头巾,站在讲台上。我对会场的代表说:我来到联合国,一只手拿着橄榄枝,另一只手拿着一把手枪,一把为了保护橄榄枝的手枪。我对他们说: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掉下来,握住它,握住它……我当时担心的是没有人相信我会举起橄榄枝,当然,我更担心的是我手中的橄榄枝很快会被战争打下来。” 这就是著名的“枪与橄榄枝”演讲的由来。

  1992年拉宾再一次就任总理,他一即位便立刻对阿拉法特18年前伸出的橄榄枝作出回应,与他进行直接接触,并接受以土地换和平的主张,积极谋求最终解决阿以争端。1993年1月,挪威首都奥斯陆,阿拉法特和拉宾坐在了一起。8个多月之后,1993年8月29日,耶路撒冷,以色列的内阁会议室里,总理拉宾用平静的语调向他的部长们宣布,经过多次谈判,以色列外交部长佩雷斯已于8月20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草签了秘密协议,加沙和杰里科地区将交给巴勒斯坦人自治。在又一个11月,1993年11月13日,巴以第一个和平协议——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在美国白宫南草坪举行了签字仪式。在全世界的注目之下,拉宾同阿拉法特握手言和,化干戈为玉帛。

  然而巴以的黄金岁月仅仅持续了1年,1995年11月4日,特拉维夫和平广场的几声枪响使这一切戛然而止。在此之前,拉宾曾公开宣称:他希望1995年能成为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达成全面和解的“和平之年”。这一切随着他的离去,成为了未竞之志。

  落寞晚年

  拉宾之死给以巴和谈铺上了至今仍旧无法抹去的阴影,错过了黄金岁月的以色列继任者似乎失去了继续推进巴以和平进程的勇气和力量。

  本刊2000年11月曾有过这样的报道:“美国总统克林顿、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巴拉克11月2日晚在挪威奥斯陆会晤。巴以双方同意从今年11月6日开始就最终地位问题举行谈判,并争取在明年2月中旬达成一个框架协议,然后争取在明年9月达成最终和平协议。”然而随着当年巴以暴力冲突的不断升级,第二次巴勒斯坦起义的爆发导致以巴局面失控,这个全世界都在期待的美好图景成为了幻影。

  在2001年1月保守的小布什出任美国总统和2001年2月右翼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出任以色列总理之后,以色列在美国的默许和明示下采取了更为极端的单边行动,在镇压巴勒斯坦人起义的同时,以色列政府也把攻击的矛头直接指向阿拉法特。2001年12月3日,以军入侵巴控城市拉姆安拉,并将阿拉法特“围困”在官邸中。22日,以内阁决定,禁止阿拉法特离开拉姆安拉前往伯利恒参加圣诞节庆祝活动。从此,阿拉法特被软禁,失去行动自由。在巴勒斯坦几乎与阿拉法特具有同样影响力的极端组织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被以色列“定点清除”后,以色列人似乎希望通过冻结阿拉法特行动能力的方式造成阿拉法特影响力的丧失。如果用一种譬喻,在这个时刻,自称“飞机就是我的家,我的坟墓”,在世界频繁游说为巴勒斯坦争取民族利益的阿拉法特形式上已经死亡。

  2002年3月底,以色列境内发生多起自杀式爆炸事件,以政府随即宣布将阿拉法特视为“敌人”,决定对其采取“绝对孤立”政策。此后,以色列以打击“恐怖主义”为由,多次围困阿拉法特官邸,并采取了断水、断电及摧毁官邸内建筑物的极端手段,向阿拉法特施压。与此同时,沙龙以“阿拉法特是巴以和平最大的障碍”为由一再指责阿拉法特是恐怖主义的“幕后主使”,拒绝与他接触,并多次表示阿拉法特退出决策层是以巴恢复和谈的前提之一。2002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表示“巴勒斯坦必须更换领导层”。至此,美国和以色列彻底抛弃阿拉法特,阿拉法特不再成为白宫主人的座上客,作为巴勒斯坦精神象征的阿拉法特的晚年和他的事业一起陷入困顿之中。

  屋漏又遭连夜雨,巴勒斯坦内部领导层的权力斗争在此时日趋明显。妻子苏哈长期居住在巴黎生活奢侈的传闻以及任命一些亲属担任巴解组织要职的事实令阿拉法特陷入丑闻。在巴解组织受美国压力设立政府总理一职之后,阿拉法特实际上仅仅成为巴勒斯坦的象征,尽管他仍旧有着无可替代的权威,但被困官邸、疾病折磨以及巴解组织的内部纷争使得这个70多岁的老人在处理巴以问题时显得乏力无助。直到这次他突然患病,经以色列同意放行才在三年里第一次离开巴勒斯坦前往巴黎。

  英雄的意义

  阿拉法特一度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神秘的人,他曾对千方百计打探他私生活的记者说:“如果我死去,你的好奇心将会得到满足,你将了解我的一切。”对于中国人而言,阿拉法特也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阿拉法特曾以阿布·阿玛尔(Abu Amar)为化名,这一名字被前巴勒斯坦驻华大使萨法日尼按照中文意思“开创者之父”直译为“爸爸”。阿拉法特19岁还在开罗一家高级技校学习时,他便常常对他的同学说:“总有一天,我会成为巴勒斯坦的领袖。” 1994年7月1日,在外漂泊了27年之久的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特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他泪流满面亲吻巴勒斯坦的土地,他曾发誓他不会死在流亡途中,他必须死于巴勒斯坦的土地上。

  围绕他的争议从未停止。在他进行暴力反抗以色列的时期,英国著名传记作家阿兰·哈特眼中的阿拉法特是一个为了巴勒斯坦的正义事业勇往直前的斗士,而在美国作家托马斯·基尔南的笔下,因为同样的事情,阿拉法特却成为一个暴君,一个利用伊斯兰教义和巴勒斯坦人的眼泪行骗的伪君子。在他放弃暴力行动,以和谈姿态与以色列进行接触时,他的一些族人却送给他“巴勒斯坦叛徒”的称谓,尽管此时的阿拉法特在全世界已不再是“不受欢迎的人”。这就是英雄阿拉法特的一生,荣耀与落寞,权力与死亡,然而无论怎样,他的背后是巴勒斯坦争取民族独立的未完成事业。


新周刊网络版第191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