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非平民化的二手货

http://www.sina.com.cn 2004-12-15 18:56   新周刊

  购买“古着”肯定不是基于节省的考虑。所谓的“旧”,可以无限量供应。

  “二手客”永远在后面追赶,总是若有所失。

  今天,二手货早已不再等于次等旧货。

  在一些年轻人圈子里,有所谓“古着”的潮流,意思是一身昔日某种风格、潮流的旧衣服打扮。            当初这种“古着”文化之出现,与年轻人之次文化有关。一些不再满足只在主导潮流中消费甚至是反抗主流文化者,自行在跳蚤市场或其它另类圈子里找寻建构自我形象的材料。在那些专卖故衣、二手饰物的市集、地摊、小店里,他们找到新的灵感,发现了“新”的风格。

  跟很多潮流的发展一样,小众的趣味很快便被主流所吸纳。在这个吸纳过程之中,本来有点反叛味道的“古着”潮,摇身一变成为了众多潮流之中的一种选择。在新的环境下,“古着”成为了个性消费的一种形式。对追求个性消费的年轻消费者来说,穿着这类服装是个人风格与品味的表现。可以想象,“古着”并非一般廉价二手消费。事实上,玩“古着”可以是一种昂贵的玩意。有意玩这种个性消费的消费者很可能要走遍大江南北、寻遍世界各地的跳蚤市场或千金散尽,才可以买到心头所好。它的玩味源于对细节(例如:某个年代独有的或已绝版的)、风格、个性(主流已不能提供满足感)的要求。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它有一种与玩收藏品、古玩相似的趣味。玩个人风格,背后一定有一份执着,要一丝不苟。购买“古着”肯定不是基于节省的考虑。

  不少商人有鉴于此,决定生产“复刻版”(即以旧产品原本的形式和设计为蓝本,重新生产新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从此,所谓的新与旧,界线已变得模糊。也因为存在这种重新投产的可能性,所谓的“旧”,可以无限量供应。从此,“旧”只是一个外壳,一种形式,怀旧的玩味也随之而减少。

  另一种非平民化的二手货是时下所谓的“二手精品”或“二手名牌”。顾名思义,这是名牌消费品(尤其是女性时装、饰物、手袋等)的二手货。现时以卖“二手名牌”招徕顾客的专门店,经营有道,类似的店铺愈开愈多,门市相当热闹,连海外游客亦闻风而至。

  “二手名牌”本身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名牌最值钱的地方在于消费者可以享受一种人无我有的优越感。而消费者之所以感觉良好,自以为优越,皆因通过消费,能显示自己在别人之上。消费理论中有所谓炫耀性消费,消费的目的在于凸显个人的身份地位。换言之,在消费者眼中,购物的意义不在于拥有,而是要在他人面前以消费品及其代表的生活方式来表现自己优越的身份。能够跑在别人前面,快人一步,就是与众不同。以炫耀性消费为核心概念的《有闲阶级理论》一书当年(上世纪20年代)在美国出版,不无道理。美国没有经历欧洲国家的封建制度,因此也没有传统的贵族社会。好处是人人平等,但对那些能够先富起来的人来说,却叫他们浑身不舒服。新贵之所以烦恼是因为急于想别人知道他们属于另一个阶层。炫耀性消费的作用正在于这种对其他人宣示身份地位的效果,直接及间接以财富来表现出他们跟一般人的社会距离。

  名牌是一个符号、标志。当大多数人都能够拥有名牌的时候,那个牌子的符号价值便会下跌。名牌的魔力源于它们所呈现的阶层之间的社会距离,要可望而不可即,要大多数人依然追随在少数的后面。

  当一些渴望拥有名牌的消费者通过二手市场而买到名牌的时候,名牌消费便起了变化。在这批“二手客”眼中的物有所值,以合理的价格买到一件名牌,结果只会令那个牌子或那一款名牌产品逐渐失去原来的吸引力。有趣的是,当“二手客”买到名牌时,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清楚,从那一刻开始,能够拥有该名牌的,已不再是少数。其他跟他们一样消费能力的消费者都可拥有。就在拥有那一刻,那件名牌便贬值了。在这个意义上,“二手客”永远在后面追赶,总是若有所失。至于原来的那一批名牌消费者,因不愿见到其他人入侵他们的消费世界而另找名牌新货,继续与大众保持距离。


新周刊网络版第191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