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矛盾新闻人” | |
---|---|
http://cul.sina.com.cn 2005/04/11 17:39 看世界 | |
作者:刘洪波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新闻主播丹·拉瑟3月9日去职,成为被广泛报道的一件新闻。这不仅是因为丹·拉瑟曾经主持有影响的《60分钟》长达24年,而且是因为他去职的时机。 对一位年已73岁的新闻人来说,离开任何一个职位都是正常的,丹·拉瑟的不寻常之处在于他的离职比合同结束提前一年,而在去年的美国大选中又刚刚犯下著名的错误。在那次大选中,他言之凿凿地肯定已经掌握布什20世纪70年代逃避兵役的文件。这个“独家新闻”引起的不是对候选总统布什的丑闻的声讨,而是对CBS报道可信度的普遍怀疑。 人们怀疑文件的真实性,因为这些文件并非用当年的老式打字机印出。面对公众质疑,丹·拉瑟和他的伙伴们不是开展调查,弄清疑点,而是将时间花在自我辩护上,并指责批评者别有用心。多日僵持以后,CBS和丹·拉瑟终于道歉,承认所引用的文件为伪造,而且他们事先没有进行足够的核对。CBS委托的独立调查委员会的报告说,“短视的狂热”导致了错误的产生,“顽固而盲目的自我辩护”加重了错误。 假新闻事件使丹·拉瑟的去职不是一次凯旋,而成为黯然谢幕。在谢幕以前,民意调查显示,观众对他的新闻报道的信任度已经从2002年的34%下跌到23%,这一比例是20年来最低点,在三大电视网的比较中,丹·拉瑟主持的晚间新闻节目收视率排名最后。 这是一个曾经被称为“完美新闻人”应有的结局吗?这个“完美新闻人”曾因报道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事件而声名远扬,曾经无数次站在全球重大事件的报道前沿,“水门事件”、“伊朗门事件”、“拉链门事件”中都有他活跃的身影,而最后王牌主播把自己也变成了一个重大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他的布什兵役报道被称为“拉瑟门事件”。 与中国人习见为常的靠脸蛋和嗓音成为电视新闻主播不同,丹·拉瑟首先是一个记者,有着作为一名成熟新闻从业人员的深厚功力。当然,他又有着鲜明的风格,“9·11”恐怖事件后,丹·拉瑟坐在地上,悲痛欲绝,含泪朗诵《美丽的美国》。他曾经说过:一条电视新闻中至少应该有两到三个“瞬间”,就是让观众看到新闻的同时,能感觉到它、嗅到它的那些镜头。丹·拉瑟很用心于这些“瞬间”。 有人说,丹·拉瑟的“滑铁卢”,源自收视率这个可恶的东西作怪。也许这也有迹可循,丹·拉瑟曾提出“后院篱笆原则”,他说在英阿马岛之战、中东战争和戴安娜王妃生子之间,应该更多地报道王子的新闻,因为可以设想两位家庭主妇倚在后院的篱笆上聊天,一个问另一个:今天的重要新闻是什么?那么她们多半会谈论王妃的新生婴儿。在布什兵役事件报道之前,文件的真实性在4名专家中只获得一人的肯定,另有三人表示怀疑,但因为“更多的求证时间意味着独家新闻可能不保”,于是假新闻得以出笼。 但是丹·拉瑟的失误,难道是纯粹的技术性原因吗?尽管调查报告认为,“没有证据表明此事背后有政治动机”,然而,很多人还是认为丹·拉瑟是想把布什拉下台。自艾森豪威尔以来的每位美国总统,都曾接受丹·拉瑟的采访,大致上,共和党总统更加容易受到他的拷问,民主党总统多被网开一面。1988年,时任副总统的老布什曾被他的这位关注“伊朗门事件”的得克萨斯老乡当面指责为“你让我们在全世界面前成了伪君子”,而对克林顿,他曾写下这样的赞美:“总统先生,如果我们有你和希拉里在白宫的伟大的1%,就不会出错而成为赢家”。因此,有人认为,布什兵役事件的文件如果是针对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那么拉瑟根本不会报道。 丹·拉瑟两度在美军进攻之前获准独家采访萨达姆,他对这是否会使自己为萨达姆所利用表示:作为一名记者,你考虑的是如何到那里,至于你是否会被他人用作某种工具,则是第二位的。而人们记得的是,他在采访萨达姆时所表现的对“伊拉克国情”的特别尊重,他不像采访美国总统那样具有进攻性,而有着绵羊般的配合和近乎恭维的语言。 “完美新闻人”丹·拉瑟,其实是“矛盾新闻人”丹·拉瑟。他在真相与收视率之间摇摆,在客观公正与感情倾向之间摇摆,在面对美国总统的咄咄逼人与面对萨达姆的温驯可人之间摇摆。哪怕在“自由世界”,能够像意大利记者法拉奇那样在一切情况下都如一地坚守价值的新闻人,能有几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