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文字 > 《看世界》2004年第七期 > 正文

俄罗斯的朋友:你在家乡还好吗?

http://www.sina.com.cn 2004/07/15 16:06   看世界

  作者:蓝英年

  1989年9月,我应苏联教委邀请,第一次到苏联海参崴市远东大学汉学系教授汉语。那时结识的朋友,友谊延续至今。

  “她同情地望着我,什么也没说”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经济状况不断恶化,商品匮乏,尤其是食品,副食品店货架空空如也,海参崴居民的生活水平一落千丈。教研室主任博洛京娜对我说:“您现在就像瞿秋白当年那样,经历《饿乡纪程》。”进学校饭厅先得排队,我到苏联新学的第一句话就是:“哪位排在最后?”吃不到蔬菜。水果都是从中国运来的,不是不熟便是半烂,数量还有限,等我下课去买时,早被俄国人抢光了。

  我每天到图书馆看报,同管理报刊阅览室的拉利萨渐渐熟了。拉利萨毕业于远东大学英语系,人逾中年,风韵犹存,对我非常热情,甚至允许我把报纸带回宿舍看。有一次我对拉利萨抱怨没蔬菜吃,她同情地望着我,什么也没说。第二天我去看报的时候,她在空罐头瓶里装了半瓶蔬菜送给我。此后她每天都给我带半瓶蔬菜。她不值班的时候,就把蔬菜瓶压在刚到的报纸上。一连几个月都如此。菜不断变化,有胡萝卜、西红柿、茄子还有蕨菜。

  我也把从中国带来的茶和其他小礼品送给她,她每次接受时脸上都现出惊喜。可她从不请我到家里做客。半年过去了,只知道她有一儿一女,丈夫在列宁格勒美术学院读研究生。

  有一个星期天我不请自去。她住在阿克萨科夫大街,得爬一段山路。门牌没错,就是找不到她的住所。问小孩,他让我往前走,走到围墙尽头就是。我走到尽头,才发现一间地下室。我按电铃,拉利萨穿着旧连衣裙出来开门,见到我有点惊讶,但马上客气地把我让进家里,我随着她走下铁扶梯。这是一间相当大的房间,大概曾经是仓库吧。拉利萨一人在家。她身边有一堆刚采摘回来的蕨菜嫩芽。蕨菜在中国和日本算名贵菜,苏联菜市场上也不便宜。但海参崴得天独厚,周围的树林里有的是。春天采摘它的嫩芽,腌起来,冬天可以吃。拉利萨告诉我,她在别墅(实际上是自留地,每个居民都有)里种的菜,不够一家人吃,还得采些野菜。原来她每天送我的菜不是种的便是采的,一股暖流涌入我的心头。她告诉我,她每月工资160卢布,丈夫读研究生,只领不多的助学金。儿子读中学,下课后在远东大学做木工,挣几十卢布,女儿到纳霍德卡半工半读。日子过得很紧。我的工资500卢布,比她高得多。我知道她这点钱不够用,想帮助她。我请她下班后教我俄语,每小时10卢布,每周三次。她听后笑了,说道:“您的好意我心领了,可我教不了。我还有别的工作。”她说每天打扫4间教室,一个月80卢布,加起来就240卢布了。我后来见过她打扫教室。她拎着一桶水,一遍遍拖地板,累得满头大汗。她的心愿是希望一家温饱,丈夫回来能找到工作,最好在远东大学任教。

  不喝西北风

  这时已经有苏联朋友请我做客了。苏联知识分子家庭的住房条件都很差。多半是两室一厅,面积很小,约30多平方米。卧室兼客厅,靠墙摆着一张宽大的沙发床。白天推进去坐人,晚上拉出来睡觉。

  远东大学的副校长是汉学家,她要到中国曲阜参加孔子讨论会,叫我帮她准备发言稿。我把她那点肤浅的意思用汉语写出来,然后我们两人就坐在沙发上,我一句一句教她念,还替她录了音。她丈夫是海员,商船上的大副,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是我的学生。他们的生活水平比普通教师好一些。她丈夫喝了酒话多,得意地对我说,他们的船每次从日本回来,都运回十几辆日本人报废的汽车。日本人要报废汽车还得交钱,他看得出哪个日本人要把汽车开往报废站,便在路上把他截住,请他把汽车开到苏联船上。日本人免得交钱,何乐而不为?由于他有这种本事,船长看重他,船员爱戴他,船员把报废汽车中最好的两辆——一辆给船长,一辆给他。他这些话让当副校长的妻子难堪,让他住嘴,可这个二百五不但不听,反而朝她喊起来:“不靠我的汽车,就你那点工资,让全家喝西北风呀!”我假装听不懂他们的话,可副校长知道我全能听懂,更加生丈夫的气。

  海参崴(包括纳霍德卡港)是苏联远东最大的港口,海员非常多,所以从日本运回来的报废汽车也非常多。汽车在日本是报废了,可在苏联还能跑上几年。满街跑的都是日本汽车。偶尔有一辆苏联产的“莫斯科人”或“拉达”夹在当中,像天鹅群中的丑小鸭。海员家庭的生活水平比一般家庭好,一些穿戴漂亮的女学生,家里必定有海员。

  谢尔盖与谢尔盖

  我喜欢钓鱼,常常同朋友们乘快艇到海里钓鱼。鱼群在水下,鱼线要放到25米以下。随着季节的变化鱼群也变化。春天是一种鱼,夏天又是一种鱼。但每次出海都能钓到十几条甚至几十条鱼。我在快艇上认识了谢尔盖。谢尔盖原是军医,列宁格勒医学院毕业,不知为什么复员了。复员后没有工作,只领250卢布的退休金。他妻子原是音乐学院教师,因耳疾失去工作,在他们住的楼里管理电梯,挣几十卢布。他们有两个上学的儿子。谢尔盖要养活一家人,一心想挣钱。他同几个同事成立了一家公司,同中国七台河市某公司做生意。双方经过艰苦谈判签订合同:七台河用苹果换他们的鱼。七台河按照合同把苹果运到海参崴,但他们始终没向七台河供应鱼。一天我到谢尔盖公司去,看见里面堆满苹果,每人都在吃苹果。谢尔盖见我来马上请我吃苹果,并送了我一箱苹果。他们公司每个人都分了一箱苹果,仿佛苹果是中国人慰问的。除谢尔盖之外,从经理到职员谁也没想过履行合同。只有谢尔盖想以此为起点,慢慢做大。但他不是经理,做不了主,只好同流合污。以后再没有中国公司同他们做生意,公司也就消失了,谢尔盖只得另谋生路。谢尔盖是犹太人,犹太男人比俄国男人顾家,谋生办法多。他又做木材生意,向日本出口木材。但苏联政府禁止出口木材,他们便把原木做成俄式木屋,买给日本。这宗生意也没能做下去。总之,谢尔盖为了养家糊口,什么都干。

  远大语言文学系的老谢尔盖(与军医同名,故加“老”字,以示区别)教授也是我时常拜访的朋友。他比我稍长几岁,是远东大学的著名教授。莫斯科出版过他的书。他住在百年大街,离学校很远,也是两室一厅的小单元。他的书多,本来就狭窄的走廊摆上书架更狭窄了,穿过时小心翼翼。在国内我只在漫画家丁聪先生家里见过这样狭窄的走廊。老谢尔盖的工资同我的一样,老伴已退休,领取不多的养老金。按照苏联当时的生活标准,老两口不愁吃喝。可老谢尔盖仍在别的学校兼课、替报社审稿、在市作协任职。有一次我们对酌,我望着他满头杂乱的白发,觉得他有点像贝多芬。他忽然长叹了一声,对我说:“还得为儿孙做牛马啊。”他有一儿一女,都已婚配,女儿离异,是单身母亲。老谢尔盖不得不帮助女儿。

  我回国那年,苏联正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实行私有化,每个公民都领到一张私有化证券。卢布疯狂贬值。从1美元兑4卢布,到20卢布,到 40卢布,到200百卢布,到2000卢布……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5年后,1996年,我再度到远东大学执教。苏联已经变成俄罗斯。我先去看拉利萨,他丈夫瓦列里已学成归来,但找不到工作。他原是远东大学历史系毕业生,又学了艺术专业,可远东大学不聘请他。不聘请他是有道理的。他的俄国文史知识很肤浅,爱吹牛。他忽然提出要讲中国文化,拉利萨恳求我跟汉学系系主任说说。系主任同意他讲一次。他讲中国当代作家,在课堂胡说八道,把李先念、薄一波说成高玉宝那样的作家。我给他指出错误,他不但不感谢,反而说:“就您听得出来。”我很恼火,讽刺他是“活着的经典作家。”没想到这家伙听了乐坏了,大声叫拉利萨:“你听听教授说我是经典作家呢。”拉利萨脸色阴沉,对我说:“教授,您何苦挖苦一个酒鬼呢?”瓦列里曾经是酒鬼。我同瓦列里第一次见面,他问我的头一句话是:“您有没有俄国钱?”我回答有,他喊了声“乌拉”,马上跟我要钱买啤酒。

  我后来把瓦列里介绍给中国商人开车,从海参崴到绥芬河接送中国人。有一次他接送的是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的胞弟孔德墉。孔先生大概很有钱,给了他500卢布,他大喜过望,给拉利萨买了衣服,还把饭店里吃剩的菜带回来,一家欢天喜地。然而好景不长,不少中国商人呆不下去了,对我说:“跟俄国人没法做生意。”撤回国了。雇瓦列里开车的中国商人也准备回国了,我请他把旧汽车留给瓦列里,他慨然允诺。瓦列里便开着这辆车在街上拉客。

  军医谢尔盖在家赋闲,但生活有保障,还买了一辆汽车。他妻子不再管理电梯,因为电梯早已不能使用。他把我拉到离海参崴几百公里外的原始森林。请我吃饭,出手大方。

  老谢尔盖教授的生活一如既往。女儿不再需要他帮助,他也不再兼职。工资6000新卢布,老两口能温饱。若请人吃饭,老伴还要动一番脑筋。

  2001年我第三次到远东大学执教,老朋友们变化都不大。拉利萨之女伏拉达生的女儿已经是小学生了,伏拉达也是单身母亲,没有工作,和父母同住,但同父亲关系不好,经济独立。从她穿戴打扮来看,日子过得不坏,不知钱从哪里来的。儿子到秋明油田去了。瓦列里的汽车已变成一堆废铁,无法再拉客挣钱。他仍不是远大的教师,但常为校长临时写点东西,如校长要访问韩国,他便赶写出介绍韩国的书,其中有几幅插图分明是中国的。老年拉利萨除管理图书阅览室外,有了新工作:每周六来替教师同学复印资料。

  谢尔盖仍时常请我吃饭,依然丰盛。我问他在哪儿工作,他说夜里给一家商店看仓库,每周去3次,钱挣得比教授还多。他的儿子米沙自费到中国学汉语,也说明他的经济实力。不久前米沙给我打过电话,告诉我父母安康,并转达他们的问候。

  老谢尔盖仍在远东大学执教。

  3年又过去了,我想念那些朋友。最牵挂的一直是拉利萨,因为她是最弱的。但没有她的消息。

  (编辑:思琴)

  点击查看文化每日超强人气排行榜更多精彩尽在新浪文化!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关键词
两性 免费算命 同志
环保 爱情测试 情人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