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已不做大哥好多年。在众声喧哗之中,城市体格与市民性格一贯粗线条的武汉在渐渐修整自己的边幅,不是让武汉优雅起来,而是对未来更振作一点。
作者:何树青
武汉急了。
5月31日,武汉。这一天,
《长江日报》发表了武汉市委常委中心学习组扩大会议“学沪杭经验加快武汉发展,努力走在中西部城市前列”的整版发言。“大武汉学习大上海,要有大手笔”,这是武汉市委书记陈训秋考察上海杭州后的发言。西祠的武汉发展论坛上有武汉人嘀咕:武汉学上海不是一次两次了,为什么每次‘学’的结果是—越学差距越大?”
也正是这一天,800多名武汉人排队报名参加湖南卫视的“快乐中国超级女声”选秀活动。连同此前的5000多武汉报名者,声势压过了武汉当地正在举办的“模特小姐”大赛。
一群精明的人失去了现实的证明,一个曾经笑傲长江南北的城市成了没落贵族—在中国中部,武汉已不做大哥好多年。它不再是小兄弟们的比学对象,而是赶超的目标,一副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尴尬。
入夜,江滩迷人,江汉路恋人如织;吉庆街五味酣畅;从亢龙太子酒轩到李记热干面馆一律地旺场,珞珈山的书香与东湖的水色沉淀在夜色里,汽车驶过黑漆漆的路面,驶过长江一桥、二桥、三桥、四桥,大武汉有着看得见的悠闲与看不见的焦急。有一些声音在慷慨激昂地分辩着武汉的陷落与复兴,另一些声音在品茗着武汉的舒适与平民化。在众声之中,城市体格与市民性格一贯粗线条的武汉在渐渐修整自己的边幅,不是,不是让武汉优雅起来,而是对未来更振作一点。
武汉在修整自己的粗线条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经营热潮中逐渐边缘化之后,今天的武汉要改变,并不是闪着泪光的决定,而是必须痛下的决心,正如《长江日报》头版社论的标题“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一样。
2003年,5万辆武汉人称之为“麻木”的人力车在武汉街头彻底消失,市政府以最小的代价把这一流行于县城的交通工具从武汉“摘除”出局。说到县城,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句令武汉人害羞和恨恨不已的话:武汉是中国最大的县城。据说这句话起缘于前国务院总理朱 基对当时的湖北省省委书记“武汉像不像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回答。
在武汉人眼里,不能笼统地说武汉,因为汉口、武昌与汉阳之间是有区别的,而在解放前它们也确实是三座城市。汉口的商业消费,武昌的文教科研,汉阳的制造,一直被长江和汉江划分了功能。而各自的经典,则有汉口的汉正街,武昌的珞珈山大学群,汉阳的“汉阳造”。今天,汉口的新貌在江滩和江汉路,武昌的新貌在光谷和东湖,汉阳的新貌在武汉新区。
3元起价的的士,1.2元的专线公共汽车,1元钱的热干面,消费水准的偏低与定价的精确反映了武汉的人性化和生活惬意。但更多市民能看到的另一些变化,是从2002年开始的道路“刷黑工程”(铺进口高等级沥青,吸热、减少灰尘)和“种树”运动,以及以江滩为代表的公共空间的休闲化整治。武汉市园林局的负责人说,如今武汉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都超过国家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的标准,仅有绿化覆盖率还差0.08%,但这一差距也将在年内“轻松”弥补。在江滩,历史建筑并不比上海外滩少,只不过更为分散而已,少量休闲的市民令江滩显得越发空旷,而方兴未艾的食肆与酒吧在营造着都市休闲情调,恍惚如上海。武汉市政府已和美国哈佛大学签订协议,委托哈佛大学规划设计院对汉江两岸进行战略性开发规划,该院院长彼得·罗声称汉江完全能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滨水区域。作为全国第一个实施水环境改善的示范项目的城市,中科院专家曲久辉也为武汉新区指出以水为中心的开发建议。
不知不觉地,武汉建了许多的小公园、大广场、步行小径。在武汉晚报旁,一座解放战争时期白崇禧主政武汉时代建的碉堡,市政府没有经过市民讨论,就把它保留了下来,建成了一个主题公园。这件事情令《武汉晚报》的记者感到了武汉现在治市与往不同:他觉得武汉现在对休闲文化比较看重,并渐渐优雅起来了—按照以往的武汉城市改造逻辑,这样的路边旧碉堡肯定要被炸掉,如同被炸掉的中苏友好展览馆一样。
一些市民看好现任武汉市市长李宪生。他是1949年以来的第15任武汉市市长,据说也是唯一一个生于武汉的武汉市市长。武汉作家方方对他的评价是:“李宪生是学历史的,是一个有见识的实干家,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他第一次引起全国传媒注意,是他上任武汉市市长2个月后,于去年两会期间对温家宝总理的三声追问:武汉在哪里?武汉在哪里?武汉在哪里?—他是在武汉崛起还是陷落的转折时刻领舵武汉的人。今年2月11日,他在武汉市反腐倡廉工作会上直斥一些政府官员侵害群众利益的七大“怪现状”:作秀、低效、逐利、弄权、失信、渎职、享乐。
2004年,武汉市修边幅的重点是整治城中村。2月6日,龚徐湾一栋在建的4层违法建筑突然坍塌,3死14伤。这是武汉市部分人盖不打桩、无钢筋的违建楼以讹取拆迁费的缩影。以此为导火索,2天之后,3个月之内,武汉市发起的拆除违法建筑风暴共拆违100.18万平方米,并放出“拆除违法建筑一分钱不补偿”的狠话。拆违从城中村向社区、远城区推进,武汉市舆情调研中心问卷调查显示,98%的市民拥护拆违。 7月1日前,武汉市14个地方法规将被修改,同时还将废止市级文件74份,废止区级和市政府部门文件750份。今天的武汉并未真正地复兴,但已不再是不作为。
(编辑:琪琪)
点击查看文化每日超强人气排行榜,更多精彩尽在新浪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