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杂志是婊子吗?它们是全程免费,以自己的身体满足客户的杂志;
但从操作形态上,它们更像土匪。但它们不是“社交触媒剂”。
它们杀到了!她们是特殊渠道杂志,或者叫DM、直投杂志,意含Direct Mail(直接邮寄)和DataBase Marketing(数据库营销)。一方面,包括雪城大学教授Bob Lloyd认为:“全世界都难见成功的免费杂志”;另一方面,从5月中首度拜访中国的英国杂志协会(PPA)同行带来的数据显示,它们正在冉冉升起,去年广告收入达36.6亿英镑。由是,以下拷问迫在眉睫。
1.广告营销上,DM杂志是婊子吗?
像,尤其广告公司来操盘的,等同于自己出版“广告”,以自己的身体满足客户,左手拿钱、右手服务。形式亦像“一楼一凤”,小规模做大生意,薄利多销,对口就上。但它们比婊子幸福,从操作形态上,它们更像土匪,暗地里伏击,游兵散勇,一个经理一个主编,就可以套白狼。
2.商业杂志还应标价钱吗?
DM杂志已经全程免费,大部分的商业杂志发现从发行上获取利润越发天方夜谭。打在封面上的定价已经宛若是最后一块遮羞布——多卖一本你就多亏一笔。美国大牌《名利场》在征订单上已经打出1美元1本订阅的“吐血价”,你还在观望什么?世界仿佛在往“Free世界”奔发,特别是在阅读媒体上,要是麦克卢汉老先生在世,发现还有叫“互联网”这样无限延伸的媒体,多半会撕掉《理解媒介》重来“理解”。
3.杂志好与坏已经超越价钱了吗?
把定价标高,身价便提高,内容定位也提高;格调提高,读者身份随之提高;广告商的定位亦往高端提,最后是广告价格提高。这是当前那些想都不用想地就以28元、30元的价格定位推出市场的杂志的“黄金”定律。但你用28元的代价换来的不一定是好杂志,它可能只是一本标价富贵、包装精美的垃圾。同样,有人会破罐子破摔,你卖15元我卖3元!土匪乱市场,北姑闹香江,我吃不了你也别想吃得开。这时候,便需要行业协会监管了,这方面,我们倒是做得很是“三不管”。
4.对读者而言,贵是好事吗?免费是好事吗?
国人有两种毛病,第一是“便宜没好货”(你一切的价格战努力只会让你越来越降格),第二是“不吃白不吃”(你越降反而他会越高兴)。但停留于营销界的讨论,对读者全无好处。
5.杂志要重新定制渠道吗?
DM杂志的迅猛是启示。对于偌大的中国市场,我们确实没必要让全中国的杂志都挤在一个破烂、挤得密不透风的书报摊上同舟共济。英国杂志90%靠零售,但在便利店、加油站、超市都有通道。美国则报摊销售逐步减少,固定订阅邮局发行占据更大份额。
6.过度泛滥的DM杂志会影响中国杂志业发展吗?
有个精于商业杂志内容制作的朋友觉得做DM“好没有明天啊”,临阵逃脱。这个行业其实好有明天,在英国,它的广告市场份额正方兴未艾。但在内容制作上,我的判断是,水准不可能取得突破,最根本在于:它们是为广告商而制作的,为数据库而炮制的。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它们是菜单,而不是菜。
7.杂志自身的弊端令DM杂志风生水起?
中国杂志业如今最大亦是最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还没有ABC这样权威、专业、客观的发行量评估认证机构。所有的数据仍然停留在无序、表面的繁华或自吹自擂中。缺失发行量评估,进而丢失广告商信任感,所谓“有效直达”的“千人成本”指标缺失实在的分母(发行量)自然无法兑现。而基于数据库的DM则是“太有效到达”,当然它到达了,但太难看。
8.DM杂志会最终取而代之吗?
不,它还不是生活中的有机体,它并不是可口可乐那样的“社交触媒剂”,它只是通过特殊的途径,以土匪的方式强行加插入你的生活。商业杂志维系自身命脉的关键在于,仍然作为“社交触媒剂”存在,一种振奋感、一种爆炸感、一种松弛感或是一种品位感等等。
(编辑:琪琪)
点击查看文化每日超强人气排行榜,更多精彩尽在新浪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