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分辨香港本地消费者与内地游客一点也不困难──前者精打细算,后者出手不回。
自从推出“自由行”之后,每日由朝到晚,香港各大大小小的购物商场里都挤满内地游客。用香港人的常用语来说,内地游客都很“豪”,有一种好像要将整个商场里面的消费品都买下来的豪气,来香港之后不好好消费,誓不罢休。
现在,要分辨本地消费者与内地游客一点也不困难──前者精打细算,后者出手不回。真正在中环、尖沙咀的名牌旗舰店里蒲的,本地人愈来愈少;其实旗舰店的顾客,不少都是内地游客。
正当内地游客在各个购物商场不亦乐乎之际,其实香港最有趣的消费点早已离开了主流的商场、百货公司,甚至名牌旗舰店。我并不是说香港的购物点都失去了吸引力。事实上,各间负责购物商场、百货公司、名牌专门店的管理公司一天到晚都在尝试搞搞新意思,以减价、制造气氛(例如配合重大节日或长假期的主题装饰)、搞活动(小则请来歌星现场表演,大则搞一个大型派对,通过办盛事来作宣传) 等方法吸引消费者,希望藉此提高人流,制造一些既旺丁又旺财的消费点。问题是无论这些管理公司如何努力,各出奇谋,它们能做到的始终只是外在的包装或短期的宣传推广,而非消费内容的彻底改造。今天,消费者在逛商场时叫闷,不是他们对减价、抽奖、主题化的布置有所反感,而是愈来愈多大型购物商场里大部分店铺都是连锁店,千篇一律,不断地重复,完全没有意外惊喜的可能性。只要到过一所主流的大型购物商场,往后在其它商场所能看见或经历的,基本上都是只有规模大小上有所差异的“复印本”,是购物经验的机械复制。连锁店的经营方式令购物经验变得单调。划一化的产品与服务或者可以提高效率、令服务质素有所保证 (意思是少有出现意料之外的差,同时也是少有出现意料之外的有趣),但却无助于提高购物经验的趣味。
多多少少就是因为主流的购物商场日渐失色,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早已开始另找门路,发掘新的消费点。我们必须了解,在富裕环境里长大的年轻一代消费者对于消费的要求,并不会满足于买到某一件潮流产品。对他们来说,消费早已不再只是一个拥有与否的问题,而是关乎个人消费风格、个性表现、购物过程中的体验等不同方面。他们对消费品及各种服务的要求,愈来愈重视细节和过程中的趣味。这并不表示品牌已经失效,而是单靠名牌(名牌也实在太多了,不再物以稀为贵) 本身不足以成为新的潮流、新的消费话题。时下各大世界品牌都要在概念、设计等方面绞尽脑汁,就是因为现在所有潮流的出现都需要事先成为一个话题,要有一个故事。由概念、细节出发,再而强调消费过程的气氛与感觉,年轻一代消费者已经逐渐疏远主流的大型购物商场,另找蒲点。
现在,最有趣的商店──由咖啡店、运动鞋专门店、时装店,到精品店──通通都在整个香港消费系统的边缘。这也就是说,它们不会在主要的购物中心、商场,甚至是商业街道里出现;它们都是所谓的“楼上铺”或藏身于小型商场。严格来说,这种消费布局不是全新现象。香港一早便有所谓的“二楼书店”,规模细小,但绝对是寻书的好地方,是爱书人的乐园。后来一些二手店、精品店、小众消费 (由怀旧或性格服装到有收藏价值的运动鞋等等) 专门店陆续进驻各小型商场,形成了新的城市消费文化及生态环境。近年更出现了不少性格咖啡店,如雨后春笋愈开愈多;每间咖啡店无论在布置或整体气氛与风格上,都呈现出店主的个性与喜好,与主流的连锁形式的咖啡店截然不同。各间小店各自寻找经营空间的结果,是它们在有意与无意之间一起改造了社区 (特别是那些仍有不少老房子或二、三线小型商场的地区) 的面貌,通过聚集而形成了一种别有特色的风格和社区气氛。论购物、消费,“楼上铺”与边缘地带才有好风景。
(编辑:琪琪)
点击查看文化每日超强人气排行榜,更多精彩尽在新浪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