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代人野心勃勃,已经越来越不愿意被忽视。“私人史”是他们交给自己的第一份答卷,流于杂碎、未必完美;但在它之后,会有越来越多70年代生人的真实面孔浮出水面。
文/刘于菲
几年前,70年代生人还老琢磨着想往“飘一代”里靠,一心惦记着无牵无挂、带着几许诗意与不切实际的浪漫;然而在今天,70年代却满脸沧桑地开始回忆与追思了。比起60年代,70年代通过对自身群体的界定和反复描绘、炒作,成功占据媒体与流行文化的制高点,成了社会潮流的领队军。原本推行小资文化的时尚杂志摇身一变,为70年代代言;房地产挂出“70年代家园”的招牌;私人汽车以及奢侈消费品的销售顾问们也开始将目标顾客更加细分,争取赢得24~35岁年轻人的青睐;甚至连图书市场也来分一杯羹,为70年代贴身定做……60年代生人尚大权在握,80年代下的蛋却已经锐气逼人,70年代生人开始迫不及待,为自己写书立传了。
最近被追捧为畅销书的《情定日落桥——70派私人史》便是明证。“私人史”一词更是将70年代生人的自恋情结勾勒到位——这本由网络口水文字拼凑而来的文集,名字煽情却无新意,刚出版时曾被一些出版社断定没有“卖点”,却被叫人大跌眼镜的市场生生捧成了畅销书。网络上大言不惭地把它叫做“一个让一代人流泪的‘今典’”以及“一次中国最后一代理想主义者的集体告别仪式”,并用“70派”来划定了群体。然而事实上,假如这真能算做一场“集体告别仪式”的话,映照出来的应该是70年代生人的最真实的软弱与自恋。
细节当家的一代
其实,一个更为公正的解释应该是:这本自称为“70派私人史”的杂碎文集并不能概括70年代生人的全貌,这只是出版商一个狡猾的噱头。“70年代”是一个“平正靓”的标签,尽管用滥了、没有版权、人人照抄,却依旧有着市场。正如19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享受”过的待遇,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生力军,70年代生人在社会代际里是新贵,这拨人难免与各种各样的时尚符号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成长期正是处在中国人开始从精神追求转化到物质享受的过程中,如此迫切地需要用各种细节与物质符号来描绘成长的轨迹,70年代淹没在了各种各样的细节里。
小虎队、罗大佑、琼瑶、跳皮筋、泡泡糖、正大综艺、100部不可不看的电影、100张不能不听的CD……彻底的符号化,在“私人史”里甚至煞有介事地将“零食”、“电视剧”、“广告”等等项目一一罗列,已经细致到那个年代吃的糖果,流了几滴口水,花掉几分钱……而关于这些细节的条目,一旦在网络社区里贴出帖子,顷刻即招来回帖无数,洋洋洒洒。最终的版本甚至成为70年代的一道标准,假如不能对号入座,则就无法确定身份。
掩卷之余,叫人感慨,这个年代的节奏真快,70年代已经全面崛起,三十出头就开始追忆似水年华,这竟然也成了一种时髦。普鲁斯特当年定没有预见到这样的结局,否则更要多几部《追忆似水年华》。只是,是我们提早成熟了?进入更年期了?还是越来越急躁了?
急切上位史
急躁,在新浪的大型调查中从始到终都是70年代绕不过的一道坎儿。成长在理想主义已经渐渐破碎的上世纪80年代末,70年代生人在青春期听到更多的是资本运营、抛售套现以及网络新贵等神话,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大浪高涨,这一代人的心态更是起起落落,浮躁非常。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搏出位”向来就是70年代必须要学会的成功法则——媒体精英、美女作家、IT首富以及工商界的青年才俊,这一代人的成功楷模这样被定义。然而,受60年代生人的影响,70年代生人又保留了对理想与责任的重负。70年代生人年少时最大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现在的理想和愿望是只要快乐就好;相信爱情;最在乎的是亲情;最能代表70年代生人的词是有责任感;最能代表70年代生人的颜色是湛蓝。
湛蓝的理想主义与对改造现实、获得社会认可的激情,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调查中也显示,“功利主义”与“理想主义”是用来描绘70年代生人特质的词语中频率最高的几个之一,他们也因此被叫做了“分裂的一代”——不像60年代生人那样执着地追寻理想与真义,但又不可能像80年代那样彻底物质化,放下包袱、享受自我。个性与责任始终是70年代生人身上颇为矛盾的冲突,因此在“私人史”的大量的爱情故事中,能看到70年代生人貌似玩世不恭的调侃乱混背后,是对渴望纯真或高尚的掩饰。
尴尬中的70年代
夹在60年代老帮菜与80年代新人之间,正在“夺权”的70年代生人迫不及待要确立自己的位置。就像周杰伦哼哼的“在我的地盘,听我的”一样,一本由网络口水与隐私小说拼凑而来的文集竟然可以引发新浪的大型文化专题,以及各路人马的热烈讨论。70年代的自恋让更多的社会关注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就像那些被大众传媒或广告商人打造出来的金光闪闪的概念一样,“中产”、“BOBO”、“小资”、“雅皮”、“新贵”……哪个词语不是奔着70年代的腰包而去?尽管嚷嚷声满天飞,然而沉稳的60年代生人尚在掌控全局, 80年代新人又迎头赶上,网上有言论说70年代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十而“栗”——面对责任与理想的压力以及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70年代始终处在尴尬的夹缝中,冷汗涔涔。那么关于“70年代文化分析”的热炒,究竟是这一代人即将全面夺权的高声呼喊,还是底气不足的浮躁心态?
惟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一代人野心勃勃,已经越来越不愿意被误读或是忽视。“私人史”是他们交给自己的第一份答卷,流于杂碎、未必完美;但在它之后,会有越来越多70年代生人的真实面孔浮出水面。
(编辑:琪琪)
点击查看文化每日超强人气排行榜,更多精彩尽在新浪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