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文字 > 正文

眼界:与贞操和忠诚无关--让人羡慕的独身主义

http://cul.sina.com.cn 2005/04/30 15:56   世界博览

  突然间,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成了让许多人向往的事,引得已婚者纷纷效颦,形成某种意义上的革命。

  多年来,巴黎艺术职业高等学院教授让·克洛德·博洛尼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对西方婚姻史进行深入研究,著述颇具影响力。在新著《独身与独身者历史》中,他从宗教、文学、心理等角度剖析了“独身观”在西方世界的演变,这种演变趋势正向全世界蔓延。

  林红轮 编译

  今天,在巴黎、伦敦或布鲁塞尔的人群中,不太容易看出谁是独身,谁不是。也很难分清那些独身者当中,谁是出于选择,谁只是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谁是两次爱情之间的短暂小憩,谁是打算潇洒一辈子。但有一个事实毋庸置疑:独身者从未像今天这么多,而且越来越多,光是法国就有800万人自称是独身。更重要的是,无论他们在心理上或床上情况如何,无论是否与人同居、是否有孩子,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对现状泰然处之,并且过得很快活(64%)。可以说,在不放弃两人世界的同时,独身已成为婚姻的一种替代形式,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独身本身已变成一种价值观,一种精神状态。博洛尼甚至由此得出一个近乎极端的结论:其实我们大家都是独身。

  20世纪以前独身的历史——从崇尚到蔑视

  在西方,独身现象的历史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德谟克里特、柏拉图、芝诺、伊壁鸠鲁,这些思想辉耀后世的先哲都是独身者。公元前420年,柏拉图摆起宴会,与当时的思想精英会聚一堂,谈论爱情。对于这一小撮独身者而言,这是一个内涵庞大的话题。苏格拉底的暴躁妻子令所有哲学家感到恐惧,以致连猛烈抨击独身的柏拉图也不得不另辟蹊径,为“婚姻繁衍子女”创构出一种替代方式——通过教育繁衍思想。也就是说,独身者可以通过其智慧产出来增加城邦的富庶。这是支持独身的第一个理论依据。

  当贞操在地中海地区开始受到重视的时候,耶稣的时代降临了。于是,在一个婚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新的信仰不断引发问题,因为耶稣的教诲是一个独身者向一些独身者或一些为了他而抛妻舍子的男人进行的教诲:只有免于尘事困扰的独身者能够更好地为上帝献身。他说:“在这个世界,男人们结婚;而在另一个世界,没有丈夫也没有妻子。”既然世界最终要毁灭,就没有生儿育女的必要。婚姻的惟一用处不过是避免滥情放纵。圣·保罗发展了这一主题:“娶了未婚妻的男人做得不错,但没有结婚的人做得更好。”基督教的双重革命就在于,把独身与贞洁、婚姻与性联系在一起,直至它后来担起组织社会生活的重任,这一立场才发生微妙变化。

  诞生于11世纪的骑士制度具有禁欲主义倾向,提倡一个骑士应为他效忠的女人守身如玉。研究一下当时的欧洲社会形态就会发现,充满浪漫色彩的“骑士之爱”并非凭空产生。从公元1000年到鼠疫大爆发的1348年,欧洲人口翻了3倍。为避免土地的分割,通常只有长子的婚姻权利得以保留。偷情、招妓、勾引女仆,用来解决那些无法“正当宣泄”的情欲。而骑士爱情不牵涉任何婚姻性质的关系,为独身者在婚姻之外树立了贞操与忠诚的典范。

  中世纪以后,独身者形象日渐黯淡,不仅与高贵勇敢无缘,而且成为自私、懒惰、乃至不爱国的代表。人们渐渐改变了精神认知,不再推崇世俗的独身。政府甚至通过税收政策强化这种观念。1666年,在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财政大臣科尔贝取消了一项针对已婚青年和人口众多家庭的父亲的税收,以此惩罚年青的单身汉。法国大革命更是提高动产税或奢侈品税,致使独身现象被视为违反人性,是所有罪恶之源。

  知名人士行列里放纵的单身汉伏尔泰写道:“婚姻使男人更具美德,更睿智。结婚的男人越多,犯罪越少。”另一位著名的单身汉卢梭写道:“人生来不是为了过独身生活的,这种违背人性的状态难免不导致某些公开或隐蔽的混乱。” 从18世纪开始,西方独身者成为许多恶劣品质的“代言人”,针对他们的许多“常识”也由此诞生,比如说独身者更容易短寿,更具犯罪倾向,以及贞洁的苦恼、持家的无能,等等。

  进入19世纪,只需到文学的世界走一圈,随处可见形象不佳的独身者形象。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从邦斯舅舅到贝姨,他们不信教、放荡、自私、古怪,个个都不讨人喜欢。在自然主义作家笔下,老姑娘们都脾气暴躁,脸上布满生硬的皱纹,眼睛因长期在独居中挣扎而永远围着黑眼圈,头发因无法治愈的偏头痛而早染霜雪。就连为神献身的独身者头上也不再有光环:“修道院的姑娘们都将并排埋葬于独身的墓穴。” 直至19世纪下半叶,巴尔扎克塑造的模式才渐行渐远,独身成为一种反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武器。自豪的独身者福楼拜公开蔑视婚姻:“在我看来,家庭是某种狭窄而悲惨的东西。”但他的观点在当时还不具有普遍性。

  只在最近20年,一直被视为“少数民族”的老姑娘、老小伙子们才走出数个世纪的屈辱、贬损,最终找到自豪感。20世纪70年代,欧洲的独身者数量从总人口的40%增长到70%。1990年,巴黎47%的家庭只有一名成员,而在人口超过10万的法国村镇,这项数字为25%。独身者不再处于社会边缘,独身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在独身者当中,女性向来受到格外“关注”,那些令人不悦的老姑娘形象背后隐藏着一个暗示:女人的性生活只能通过婚姻来实现;男人则可求助于权宜之计,即使受点道德谴责也无伤大雅,有时还会引来关注。在走出困境的历程中,男性也比较顺利,即使仍被视为自私放纵的群体,其独身状态很早便显现出积极的意义。老姑娘们则奋斗很久才摆脱不讨人喜欢的印象。妇女就业、离婚的可能以及战争遗孀的可敬形象,一点点更新了人们对女性独身的看法。我行我素的时装大师夏奈尔、拒绝被奴役的赤足舞蹈家邓肯、在伦敦开设第一家护士学校的南丁格尔,她们是独身女性中伟大的请愿者,与这个队伍中更多不为人知的女性一道,把一种献身精神赋予独身,这是男性从来不曾演绎的。

  21世纪——独身不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广为传播的精神状态

  回顾二十多个世纪的西方历史就会发现,个人主义、自我实现、渴求变化与创造,这些价值观劈荆斩棘,开辟出一条道路,最终在西方人的意识中扎根,导致“个人成为社会组织的极点”。而在今天这个把自由标榜为格言的时代——不惜冒着自私或任性的骂名,它们恰恰是典型独身者的价值观。

  如果你正过着两人生活(无论是不是夫妻),是否也总想避开他或她批评的目光,耽于一些小小的快乐、放任和不太体面的懒惰?而长久以来,那一向被视为单身汉的特权。成千上万的成年人与你怀着同样的心理,微笑着拒绝妥协和“神圣的牺牲”,改变了共同生活关系的含义,使关系主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越来越趋于独身化,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看待独身现象的眼光发生变化。

  传统婚姻追求的休戚与共、二位一体,如今受到极大挑战。人们希望在婚姻当中保持“独身”,也就是享有独身者那样的自由放纵和独立的自我:不必回“家”一起吃饭,各有各的汽车,各看各的电视,有时连度假都是各走各的。今天的男女关系被这不肯妥协和牺牲的独身者一族改造了:“夫妻”不再是一个标签,一个社会枷锁;而是一个抵御世界变迁的避风港,一个相互抚慰的安乐窝,一个休整加油再度出击的驿站。正如住所对于独身者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私人空间,一个可以彻底放松、用不着再表演的地方,对今天的夫妻们来说,他们共同生活的这个“家”,也成了两个结了婚的独身者休息的地方。

  如果把“独身”这个概念扩展到“独自生活”,我们还会发现,在独身者两段与人同居的生活经历之间,存在越来越多的独身阶段,说明同居生活与独身生活受到同样重视,并不存在哪种生活模式更好的问题。这是独身历史的新迹象:独身者享受着他们的生存状态,有的可能寻求重建双宿双飞的两人世界,有的可能只想有一些定期约会。

  事实上,人们渴望能够在结伴生活的两人天地中保持独身特质。独身不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广为传播的精神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独身。尽管如此,对独身价值观兼容并蓄的婚姻或伴侣关系结构仍保持主流地位。绝大多数独身者都曾经或即将经历两人生活,只不过今后的人们即使在初恋时相信天长地久,也会更加视两人生活为一种脆弱的、临时性的关系。会有越来越多的独身者,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结伴同居。独身与同居一样,只表明一种生活的过渡状态,这其实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独身留给世人的不佳印象。

  看看那些一生富于传奇和成就的人,柏拉图、伊壁鸠鲁、耶稣、伏尔泰、卢梭、兰波、舒伯特、梵高、卡夫卡、普鲁斯特、迪奥、夏奈尔、邓肯……这些独身者在哲学、宗教、文学、绘画、舞蹈、时尚、音乐、雕塑等领域名垂青史。是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独身者的杰作,因为他们摆脱了婚姻与家庭的乏味庸常,获得自由的精神,可以无拘无束地去创造、去革命。

  既然独身在今天已成为一种自在状态,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旨在撮合婚姻的“速配”活动?博洛尼教授认为,在人们对两人世界的认识中,婚姻仍然是值得尊崇的惟一形式。尤其近几十年来,婚姻与长期相系的传宗接代的功能脱节,变成一种爱情印证,沉沐爱河的人很难拒绝它的诱惑,连同性恋也在要求婚姻的权利。各种婚介性质的活动不断花样翻新,只是使现代人的相遇和结交变得仪式化,并不表明独身令人难以忍受。其实,男女混合学校、带薪休假、度假俱乐部、迪斯科舞厅,都使现代人更容易彼此相遇相识。拿2004年的巴黎街头与19世纪一个涌动农民潮的欧洲村庄相比,前一种环境更便于结交新朋友。

  明天的人真的都会变成独身者吗?博洛尼教授不愿充当先知。不确定因素会使局面变得复杂,但有些模式看来已显示出持久的生命力,比如由离婚导致的临时性独身,还有无性夫妻。与此相对应,“融合式夫妻”元气大伤,各自保持个性的“裂变式夫妻”大行其道。一句话,白头偕老的夫妻越来越少,从未经历二人世界的独身者也越来越少,独居生活与同居生活的交替看来正逐渐成为定式。

  (责编:幽山)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红色专题 更多>>
[黄 征] 爱情诺曼底
[Beyond] 光辉岁月
[潘玮柏] 我的麦克风
[阿 杜] 他一定很爱你
[翻唱原音] 超快感
图铃狂搜:
 更多>>
恋曲1990 情人 风雨无阻
小薇 至少还有你 爱情真伟大
没你不行 第一次 I Believe
飘摇 一生何求 爱简单
爱的主打歌 那些花儿 勇气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