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八戒心地善良--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古典名著 | ||
---|---|---|
http://cul.sina.com.cn 2006/01/05 14:52 国际在线 | ||
作者:克里夫顿·费迪曼 约翰·S·梅杰 《论语》(Analects) 孔子(Confucius) 常用纪年前551-479 对于很多当代西方人来说,阅读和欣赏《论语》最大的困难就是超越孔子的传统形象,不把他当成一个令人好奇的东方绅士,觉得他说的格言警句只能放在签饼里面。当然,他的名字也不叫Confucius,这个名子是17世纪耶稣会的传教士给他起的,那时候对欧洲人来说,每一位哲学家都要有一个拉丁语名字(Confucius是“孔夫子”这一名字的拉丁化写法,意思是“伟大的孔圣人”。) 他姓孔名丘,出身于一个古老而又广受尊重的低等贵族家庭,他的出身在中世纪西方被称为骑士。长大以后,他成了一个熟练的弓箭手和御手,既充满了活力,又彬彬有礼。孔子处在一个社会政治发生极大变化的时代,古老的周朝统治日渐衰落,国家分裂成为许多小国,彼此间相互仇恨。孔子的军事才能逐渐变得过时了,因为大规模的军队和新式的武器宣判了旧式骑士间小规模战争的末日。 孔子需要一种新的职业,于是他像很多人一样,试图使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顾问,利用自己对于历史和古代文献中的种种先例的了解,帮助国君在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生存下去。他最大的希望就是成为一国的宰相,利用这一职位来重建他心目中五百年前周朝建国的道德标准。他在自己的家乡鲁国短期担任官员,但并没有能够成功地说服国君全面采纳他的建议。虽然东亚地区几百代人都将孔子奉为“至圣先师”,但他仅是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而按照他自己的人生标准则是个失败者。他逝世时虽然广受弟子爱戴,但自己却非常失望。 孔子虽然是一个观念极为保守的人,但他反对那种少数人世袭的特权做法,这也许是他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做出的最大贡献。他的理想是培养“君子”,但他给这一词注入了特殊的意义:对他来说,任何一个行动,教育,举止配得上这一标准的人都是君子,而父亲偏巧是贵族的愚人则根本算不上君子。孔子也反对成文法典,他觉得成文法典只会招致人们欺骗和逃避法律,他提倡“礼治”(rule of li),这一词语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但分别包含了礼仪,礼节,仪式和习惯法律中的一部分意义。这种不成文的社会准则可以由道德高尚的精英人士组成政府加以实施。(将这一群体与柏拉图《理想国》(Republic)中提到的精英统治对照是非常有趣的) 孔子既便在有生之年撰写了什么作品,也没有流传下来;《论语》收集他的谈话,课程和只言片语,在孔子逝世之后不久即由弟子们开始编写,然后历经几代人不断增添内容。《论语》没有联系的叙事线索,有几篇文章语焉不详,令人不解。有些教诲属于不言自明的道理,甚至有些陈腐老套。而老调重弹主要是因为它们在25个世纪中常常被证明为正确无误。有些读者因为孔子的保守观念而感到不快,特别是他对于父权制度盲目拥护,贬低妇女的地位的做法;读者不妨想一想,这种批评对上古时代的每一位哲学家都是适用的。 《论语》篇幅不长,值得反复阅读,它记录了一个高尚而有活力的人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