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文字 > 郑州晚报-新浪文化联合栏目:文化深读 > 正文

重述中国神话:让它像希腊神话一样远播

http://cul.sina.com.cn 2006/01/10 17:09   郑州晚报

  "重述神话"是由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著名出版人杰米·拜恩发起的一个世界各国出版社联合参加的首个全球性跨国出版项目。"重述神话"并非简单地重写神话,而是颇具挑战性地再创造,以神话故事为原型,融合作家的个性风格,重述影响世界文明中积淀了数千年的神话经典。该项目自去年3月启动后,已有美国、加拿大、法国、中国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重量级出版社加盟。入选作家的作品将在约30个国家联动同步出版发行。

  在中国,《重述神话·中国卷》系列图书也在紧张的策划和出版当中,以《妻妾成群》和《我的帝王生涯》获得国际认同的苏童成为入选"重述神话"的首位中国作家,记者采访苏童时获悉,以"孟姜女哭长城"为蓝本的整部小说目前已基本完稿,并将于今年春天面世。

  晚报记者 李枚 实习生 张慧丽

  它激发了我个人的创作欲望

  记者:在这次加入这个计划得到出版社的这次选题前,您自己有过创作神话的想法吗?

  苏童:苏:我自己恐怕没有这么明确的写神话的想法,。其实是这个项目本身给了我一个我启发。中国古代有那么多瑰丽的故事,中国又有那么多富有才华的作家,如果把这两样都闲置着,是非常可惜的事,大概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所以有人决定推出《重述神话·中国卷》。这个项目不是一个简单的写作计划,参与到这个项目的作家有许多都是我自己本身也非常喜欢的作家,用神话作为创作资源是近几十年来我国文学创作中比较缺少的。对我而言,它让我跳出了以前所有的创作题材范围,在写作的过程当中我获得了另一种东西。至于我选择的小说主角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人物,但却超越了我们常识里文学的主角意识。

  记者:您你觉得创作命题式的神话,跟您你以往创作散文或者小说有在创作体验上有什么大的差别?

  苏童:苏:这次创作过程和以往写小说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别。虽然它是命题的,但它激发了我个人的创作欲望,仍算是比较个人化的写作,同我以前自己创作小说是一样的。虽然它的题材对我而言是全新的,但这不会对创作体验有大的影响。

  记者:刚有消息说您已经透露初步把小说的名字定为《碧奴》,确定下来了吗?

  苏童:苏:对,名字确定了。我把这部小说里面的主人公取名为“"碧奴"”。我很喜欢这个名字,它充满了凄美和苍凉的意境,在考虑了很久之后觉得用它来做书名很合适。

  “眼泪”成为这部小说的焦点

  记者:在创作这个神话的过程中,您是比较遵照传统故事还是更多地凭借的是个人发挥?有报道说您的小说充满魔幻色彩?

  苏童:苏:所谓的神话不过是民间的传说,它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的发生着变化,各个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方所流传的版本都是不同的,所以我无法特别真实地描述它,也不可能单单按照老百姓心目中的孟姜女去描写。我是在苏州长大的,只可能以苏州地区流传的孟姜女的故事为蓝本,写我自己心目中的孟姜女。我是用小说来重新阐释神话,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写神话,这使得小说的女主角必然和神话中的孟姜女有很大区别。如果说神话传说侧重表现孟姜女追寻范喜良的过程,那么我的小说无疑更偏重以“"眼泪"”表达情愫。“"眼泪"”,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这部小说的焦点。

  至于魔幻色彩的说法,不是我要用魔幻手法,而是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个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神话。不然,眼泪怎么可能把长城哭倒塌呢?

  记者:我国的神话好像跟外国的神话不太一样,没有形成体系,也没有很多可以借鉴参考的书籍,这会不会给创作带来很大的麻烦?

  苏童:这正是问题所在。事实上我们中国的神话跟外国的神话并没有区别,如果有区别,那就是我们的神话更加瑰丽,更加多彩,,更加富有浪漫和魔幻色彩。大家如果去读读《山海经》,就可以领略到它的魅力。不过一直以来我国神话方面的文本很少,我们能想到的也就是鲁迅的《故事新编》,但它还都是短篇。因为没有可借鉴的文本,所以创作起来难度就会很大,而且我要把中国的神话介绍到世界上去,中国的神话不像希腊神话那么被西方人熟知,怎么能让中国的神话深入到遥远的读者心里?这里存在着天生的难点,但正是这样的难点,让我认为可以进行一次有野心的写作。

  记者:我看到有报纸说您这次创作神话要打造极具“"苏童风格"”的文风,它与以往您的作品在语言风格上有大的转变吗?

  苏童:一个人的文风是一个链条,, 是环环相扣,紧密关联的,不能说一下子就会有完全的改变,它一定会有个继承演变的过程。我个人当然希望自己的文风可以不断地有所转变。孟姜女哭长城本身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然要有适合这个故事的语言风格,在我的心目中,用来叙述这个故事的语言必定是凄美婉转的。至于在这本书中我的文风是否发生了巨大变化,不是我说了算,是要让读者来评价的。

  我们的神话是创作的宝贵资源

  记者:您一向最擅长刻画女性形象,在《妻妾成群》、《红粉》等作品里,您塑造了一个又个一个悲剧的女性形象,那么这个“"苏童式"”的孟姜女又会是什么样呢?跟以往您所描绘的女性形象有没有继承性﹖

  苏童:对孟姜女这个人物,我不会全部颠覆,也不会迎合时尚,做所谓的“"后现代解构"”。孟姜女是一个神话,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贤良的南国弱女子,不畏艰险,冒严寒千里迢迢北上为夫送寒衣,仅此场景就足以让世人动容。丈夫死于长城苦役,妻子一哭震倒百里长城。这壮观的气势以及所暗示的颠覆皇权的寓意,大大丰富了小说的内涵。那藏在眼泪里面的正是中国传统美德中“"温情和壮丽的东西"”。根据这个思路,我截取了最受感动的“"千里送衣”和“"和"哭倒长城"”两个场景大写特写,尤其是后者。孟姜女的故事结局大家都知道,所以她也只能仍是个悲剧形象。与我以往所刻画的女性形象相比,孟姜女的形象仍然会有一定的继承性。

  记者:除了您之外,莫言、余华、阿来等作家也已经答应参与神话“"中国卷"”的创作,神话似乎又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新的热点,您觉得神话创作对于我们的文学发展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

  苏童:苏:我们普遍有个误区就是大家把神话和文学分得太开了,觉得神话是神话,文学是文学,大家甚至于把神话归到历史中去。事实上我们的神话是创作的宝贵资源,我们以前忽略了它们。我不敢说是为中国文学开创重述神话的先河,但我想我填补了文学史的空白。西方文学界长期以来有着向本国神化寻找创作资源的传统,所以这以小说的形式重写神话在西方是很平常的事情,他们对这种方式很熟悉。国外作家中有不少人都以神话为母本创作,比如法国作家尤瑟纳尔的作品,无不是由圣经或希腊神话中的故事衍生出来的。但在中国却还不多见。作家们现在关注到我们的神话,对于文学发展无疑是好事。

  记者:这次创作完成后有什么新的构想吗?还会继续写神话吗?《碧奴》会如您以前众多作品一样搬上荧屏吗?

  苏童:苏:我会休息上一年,计划还没有。继续写神话估计也不可能。至于《碧奴》是否会搬上荧屏,现在说还为时过早,得到以后才知道。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