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把真的说成假的,外国人把假的说成真的 | ||
---|---|---|
http://cul.sina.com.cn 2006/01/11 11:31 环球时报 | ||
作者:穆风 在中国,有个特殊的文化现象:与历史相关的书永远不愁卖。先是早年间的高阳、二月河的作品,去年畅销的《历史的坏脾气》、《帝国政界往事》依然在拿历史说事儿。即使黄仁宇那样的准学术作者都可以成为畅销书作家,金庸的小说如果不跟历史傍上,想必也不会那么招人喜欢。而在国外,畅销书总是小说。美国的《迷魂谷》号称卖到3000万本,村 中国人喜欢的历史永远不是严肃的,二十四史搁到灰尘满身也卖不出去,所以中国人真有的是“戏说历史癖”。所谓的“戏说”绝非中国人近两年才有的爱好,更不像很多正义的电视评论家所言,是《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等电视剧带出的坏毛病。假如说“戏说”是“戏”剧的“戏”,那么古已有之。从《赵氏孤儿》、《二进宫》到《三岔口》,京剧里的哪一出不是从历史中脱胎出来的?戏剧以外,说书的话本以及话本演变成的小说,又有几个不是历史题材?四大名著里面,三部都是演绎的历史。老百姓看不懂真的历史,也没条件到学校去学历史,他们全凭戏说。正是如此,才有了《三国演义》开篇的“白发渔樵江渚上”,也能“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了。 中国人的戏说,好像是要把真的说成假的。外国人的小说,则是要把假的说成真的。据研究,西方文学是小说,是因为他们的文学发端于史诗,到了市民社会形成时,迎合资产阶级需要,就有了虚构的浪漫故事,以后再发展成为小说。而中国在古时候就少有史诗,一上来就是正经八百的史书,史书里面写的事情已经太多,不需要再编虚构的事情,因此中国的文学多为历史题材的发挥。这大概也可以被看作是“戏说历史”的理论根源吧。 中国的历史戏说,已经说了几千年,到了今天,恐怕还要说下去。戏说是中国人的爱好、习惯乃至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不能说戏说一定是不严肃的。关汉卿让关羽横着大刀叫道:“保卫大汉江山!”这是民族情感,包龙图打坐开封府的形象,难道不是一种政治诉求?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今天的历史书籍、历史小说、历史电视剧看成古代人精神诉求和社会理想的某种延续。这样的戏说也完全可以是严肃、负责、真挚的。没必要对这样的文化现象抱着典籍吹毛求疵。 当然,我们刚才说的“戏说”,还是“戏剧”的“戏”,戏剧是认真的。这样的戏说让人喜欢,而要是打着戏说的幌子胡言乱语,就让人反感了。那样的“戏说”是调戏的“戏”。调戏历史就是调戏自己,这种戏说想必也不会被欢迎,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