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文字 > 正文

争议:“杀人”游戏,解压良方还是毒药(组图)

http://cul.sina.com.cn 2006/01/12 17:07   人民网-人民日报

郑州晚报:杀人游戏是解压良方还是毒药(组图)
面罩是杀人游戏的必备道具,让你看不见黑夜里所发生的一切,只有推理

郑州晚报:杀人游戏是解压良方还是毒药(组图)
电子屏显示的是包房内游戏者的信息,杀人游戏带有一定交友性质

  一个名为“杀人游戏”的群体性娱乐活动在很多城市的年轻人中悄然流行

  这款披着暴力外衣的游戏引发了不少争议

  “杀人游戏”仅仅是心理游戏?

  日前,一个叫做“杀人游戏”的群体性娱乐活动在国内很多城市的年轻人中间悄然流行开来。“杀人游戏”,又称PK(Police&Killer)游戏,直译成中文为“警匪游戏”,据有关人士称,全国大约有100万人接触过该游戏,其中大部分为学生和白领。

  2005年12月24日,郑州市第一家专业经营该游戏的俱乐部成立。由于名称极具暴力色彩,该游戏在济南、重庆等地出现时曾引发一定争议。这款游戏究竟有什么魔力,它代表的是一种什么价值取向?

  夜探“警匪游戏”吧

  1月4日21时,记者如约来到经三路上的这家俱乐部。出人意料的是,它位于一个居民小院深处,由于是从18时才开始营业,门口并没有太多的人流。俱乐部外表也并不张扬,没有像济南、重庆等城市的俱乐部一样直接打出“杀人游戏”的耸人招牌,只写着“警匪游戏”4个字,因此,一个没玩过杀人游戏的人很难区分这是一家酒吧还是别的娱乐场所。

  走进俱乐部大厅,感觉与KTV歌厅十分相似,工作人员穿戴整齐,门口写着衣冠不整者不得入内,室内通着暖气,装修豪华,470平方米的俱乐部被分为8个游戏包房以及餐厅,并有专门的服务员协助会员登记、选择包房。不同的是,这里并没有歌厅嘈杂的环境和太大的吵闹声,只有走到包房的门口,才能隐约听到里面传来人的说话声:“天黑请闭眼!杀手请睁眼……”大厅一侧墙上的电子屏在不停闪动,显示着包房内的玩家名称。来这里玩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办卡,再给自己起一个ID名字,作为代号,然后才能开始游戏。

  据该俱乐部的负责人杨树(化名)介绍,杀人游戏是一项需要8个以上参与者的集体娱乐活动,玩法并不复杂。以8人为例,游戏中人的身份分为3种,4人为平民,2人为杀手,2人为警察。每局开始前,参与者摸取身份牌,游戏开始后,杀手每轮杀掉一个人,警察和平民则需指认出谁是杀手,通过投票将其推出,游戏以杀手或警察淘汰掉全部对手为胜。

  记者办了一张卡,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入一个游戏包房。里面共有16个座位,十分紧凑,一位衣着整齐的女服务员作为游戏中的“法官”,坐在包房内长桌的前端,通过一台电脑控制游戏的进程,8位白领模样的男女分坐四周,表情悠闲。“准备好了吗?游戏开始。天黑请闭眼。”“法官”手持麦克风说。所有的人立刻把放在面前的面罩拿起来,戴在脸上。“杀手请睁眼。”握有杀手牌的两个玩家放下面罩,谋杀了一个闭眼者,随即戴上面罩。下一环节警察睁眼,通过知晓一切的法官验证一个闭眼者的身份,然后闭眼。“天亮了,请大家睁眼。”所有参与者放下面罩,法官首先宣布“昨夜”被杀者,然后由被杀者开始,每个人依次发言,推断凶手,最后投票将其推出游戏。接下来又是下一次“天黑请闭眼”。

  “我怎么会是匪(杀手)呢?你们凭什么说我是匪?我看说我是匪的才是匪……”记者对面一位被怀疑为杀手的女玩家慷慨陈词,舌辩功夫令人刮目,3位“平民”顺着女玩家的话投了另一玩家的票,将其淘汰,结果一出来却令人大跌眼镜,淘汰的是警察,而该女玩家正是杀手……

  惹争议的暴力外衣

  普通人听说杀人游戏,很容易联想起几年前王志文主演的一部恐怖片《天黑请闭眼》,里面接连死亡的几位主人公的共同爱好就是玩杀人游戏。这让不少人对杀人游戏没有什么好感。而事实上,一些杀人游戏俱乐部出现时,出于商业目的也刻意地营造着与恐怖电影类似的气氛。

  据了解,杀人游戏是在1999年由归国的留学生传回国内并在多个城市流传开的,本是聚会者饭后休闲消遣的方式,随着参与者的增多,一些专业的游戏俱乐部在不少城市出现,但它们的面目却往往十分耸人听闻。济南和重庆街头的一些俱乐部直接以“杀人游戏”做招牌,让过往行人触目惊心,以为是什么暴力色彩特别浓厚的游戏。而为了追求游戏时的“逼真效果”,一些俱乐部还在包房内悬挂恐怖图片,播放恐怖音乐,并有专业干冰器在室内放雾,制造气氛。

  “杀人游戏其实是个益智游戏,或者心理游戏。它的参与者很少是青少年,以25岁至35岁的高收入者居多,而它的内容,也跟暴力完全没有一点儿关系。”杨树介绍说。记者在该俱乐部采访时,玩家们并不认为这个游戏有什么不健康的内容,“它可以锻炼人的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交际,来玩的都是文明人,相比于酒吧、网络游戏或者打麻将,它文明太多了”。

  但在普通人眼里,这个游戏的暴力外衣让很多人不舒服,担心会不利于参与者的身心健康。济南媒体曾发表评论诘问,既然是益智游戏,为什么要起一个血腥味十足的恐怖名字?厦门一位评论者的话也广为流传:“虽然游戏是虚拟的,但虚拟世界同样会影响人的意识。且不说恐怖氛围会给人的心理带来阴影,虚拟之间的‘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是否也在不经意间成了暴力意识的温床?”

  杨树自己也是一个玩家,从2003年开始接触,他说,从一开始,这个游戏就被约定俗成地叫做杀人游戏了,而商家直接把这个牌子打出来,或者营造恐怖气氛,的确是不合适的。“可能是为了营造恐怖气氛,吸引人的注意,但玩游戏是为了轻松,而且这个游戏的魅力在于推理和辨别的过程,跟环境关系不大。”杨树成立这家俱乐部时,也曾打算直接打上“杀人游戏”的招牌,后来觉得不妥,而改为“警匪游戏”。

  挑战酒精类夜生活

  “喜欢杀人游戏,是因为觉得可以在这里放松一下,缓解工作压力,另外,对人的语言表达、分析推理能力都很有帮助。”在某发廊工作的李鹏飞,最近几乎每周都有4到5个晚上要来俱乐部。之前,他的夜生活场所多为酒吧和歌厅。他认为,这应该是“一种更文明和精致的方式”。这与一位被唤作“被罩”的玩家的观点十分吻合,他说,杀人游戏本质上仍是一种消遣方式,但是一种健康的方式。“这里可以认识不少人,增强自己的交际能力,这些目的虽然在酒吧或者麻将桌上也可以达到,但代表的品位是不一样的。”

  “开办这个专业的俱乐部,其实就是想倡导一种有别于酒吧文化的夜生活方式。”杨树向记者说,俱乐部的营业时间选择在了晚上,一方面是因为消费人群在这个时间有空闲,另一方面,也有和酒吧文化拼一下的意思。俱乐部餐饮部出售的饮料中,没有一样是含酒精的,并且也不欢迎醉酒者参与游戏。用游戏者的话说,夜生活是消遣的,但酒精这一方式却是不够健康的。而这一原则,在国内10多个城市兴起的杀人游戏俱乐部中,已逐渐成为“行规”。

  实际上,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众多城市,从杀人游戏俱乐部兴起开始,这一游戏所代表的消遣方式似乎已经对传统娱乐方式产生了冲击。杨树回忆起不少经营饭店与酒吧的游戏参与者初来的情景:“他们一开始都很怀疑,说怎么可以依托一个集体性的面对面的游戏,就可以租这么大的地方,投这么多钱搞生意?”而这家杀人游戏连锁俱乐部开业10天,已经吸引了200多位会员,其在北京、成都和重庆等城市的连锁经营机构加起来共有4万名会员,但其成立的最早时间,不过是2004年底。而这些会员,不少曾为传统夜生活消费的主力。

  1月6日,记者与郑州市一位2000年就开始接触游戏的资深玩家周华取得联系,他说,在专业的杀人游戏俱乐部成立之前,许多城市的玩家已经开始在私人聚会上玩起了杀人游戏,“查一下网上论坛、QQ群,里面其实有很多‘杀友’建的交流板块。玩这个的多数是知识层次比较高的,比如自由职业者、大学教授、媒体从业者、公务员以及学生等,本来他们是传统夜生活方式的拥护者,但在玩这个游戏之后,放弃原来酒精类夜生活的人很多。”

  游戏的“原罪”之争

  1月5日凌晨4时,出租车司机石师傅在俱乐部门口接走了最后一批游戏者,这里已经成了他新近发现的一个固定“客源”。石师傅对这些人感到很奇怪:“坐在车上嘴都不停,嚷嚷警察怎么没有发现杀手,兴奋得不得了。”

  事实上,在《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的调查中,游戏参与者很少有人讳言自己对该游戏的痴迷,“一玩就爱上了”成为他们解释自己连续几个夜晚在俱乐部泡到深夜的一致回答。尽管俱乐部在包房的醒目位置打出了“注意游戏时间不要过长”的标语,但ID为“钱比盖茨多”的玩家平均一周要去俱乐部5次,每次都要玩到凌晨2时以后,而有一半以上的玩家保持着与他相同的游戏频率。这种情况还是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

  一位接触该游戏一段时间后退出的媒体玩家告诉记者:“游戏角色中,无论警察还是杀手,要击败对手都需要伪装自己,伪装的手段就是诡辩和谎言。在游戏中,你甚至需要不假思索就要编出一大堆令别人信服的谎言,而且要辅以表情和肢体的配合表演,我感觉这很虚伪,对人性是有害的。”

  类似批评的声音在网络上并不鲜见。在国内一个杀人游戏玩家聚集的论坛,记者看到一则留言:杀人游戏其实就是一个无事生非、当面撒谎的过程,只是看谁更圆滑罢了。在这个本来就已经够复杂的社会,每天夜里还要时时练习这样的功夫,不是显得更可悲吗?

  1月6日,一位杀人游戏老玩家半是开玩笑地告诉记者,由于在游戏中的欺骗,夫妻同玩的当场反目吵架的情况并不少见。复旦大学社会学硕士康绍霞说,应该客观地看待杀人游戏。其名字耸人听闻,但游戏规则中透出的东西含有一定逻辑分析、交际演讲的成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属于心理游戏范畴,在国外,不少公司用这个游戏来测试职员的思辨、表达和判断能力。但既然是游戏,肯定也有负面的东西,正如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让众多家长始料未及的一样,本也是为了愉悦心智,却不知道它会走了味道。(记者 游晓鹏 文/图)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