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喝:考证孙悟空的籍贯?学术界不要走火入魔 | ||
---|---|---|
http://cul.sina.com.cn 2006/01/16 23:19 南方日报 | ||
作者:陈壁生 近些天来的学术界,不仅抄袭迭出,而且奇谈也屡现。最有意思的奇谈怪论,当推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杜贵晨石破天惊地考证出我们的孙大圣悟空同志的籍贯。据说,该教授经过几年反复研究《西游记》和《泰山志》、《岱史》,发现其中不少暗合的地方,由此,他终于宣称,泰山的水帘洞里曾让孙猴子入而称王,观音菩萨收服小白龙原来是在鹰愁 以常识的眼光来看,去追问一个小说形象,而且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的籍贯,这似乎是未成年人的权利,倘若成年人煞有其事地去干这种事情,比如追究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妈妈究竟是谁,无底洞妖精的户口挂靠在哪个单位,唐僧肉是什么基因食品,女儿国公民怎么变成单性繁殖动物,孙悟空长生不老那他现在在哪里等等问题,那他要不是周星驰,就是吃饱了撑着——倘若这也是学术,那也充其量是走火入魔的学术。 走火入魔的学术意味着,学者不但不再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德使命,也不再把学术当作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或者个人兴趣的求索,而是在学术研究中,把无聊当有趣,把无知当独见,装出正儿八经的样子提出无厘头的问题。 吴承恩先生在写《西游记》的时候,肯定有他的现实基础,所以他安排唐僧到西天取经的追随者是一只猴子,而不是一只蚊子。《西游记》的地理背景,也必然跟作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关。正如鲁迅先生在谈他写小说的时候,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文学、文化研究,最主要的是看作者是怎样“杂取”的,怎样“合”的,何以会有那么强的文学表现力。假设一个人研究阿Q,一定要证明孔乙己也是那条村的,那这就堕入魔道了,因为鲁迅自己也说“未庄”,只不过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村庄名罢了。正因为阿Q是“未庄”的,所以才是整个中国的,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才有体现中国人性中普遍一面的穿透力。同样,孙悟空的形象,正因为其活泼好斗、挑战权威这一面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所以《西游记》才流传千古。 近年来,由于学界论文论著抄袭之风日上,学术打假的工作也在开展。窃以为对那些提出假问题、伪命题,把无聊当有趣的学术,也应列入打假范围之内。例如近年有人提出的孔子孟子搞腐败的论调,乃至现在的孙悟空是山东人的论调,都是在伪问题意识的支配下所做的伪学术,这种类型的学术,怎的就不该打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