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文字 > 正文

《保卫春节宣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者侃过年

http://cul.sina.com.cn 2006/01/26 17:20   深圳商报

  作者:王淮林

  春节需要“保卫”吗?

  “过年是美好的记忆,这份记忆在逐渐消失吗?我们还会过年吗?”河南民俗学家高有鹏教授在自己撰写的《保卫春节宣言》里质问。2005年12月13日晚,他在河南大学作了一
场题为“保卫春节宣言”的报告。另有学者提出,较普遍的观点认为,目睹了“圣诞夜”在中国的疯狂,似乎更容易使人们倾向于高有鹏的悲观——春节的确是日益走向边缘化:“年味”少了,“节日经济化”,“我们的节日道具太少,符号太抽象”,等等。就此话题,记者请几位专家谈谈他们的观点。

  广东省管理咨询协会副会长、美国普莱斯顿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杨思卓:

  春节是文化,不是文物

  春节该不该保卫?乍看这个话题似乎琐碎,细想想,它比讨论《红楼梦》似乎更有深意。

  春节到底为何物?春节本来就是一种文化。它反映了很多的主题,寄托了很多的情思。我们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意味着团圆,春节尤其是这样,它是一个合家团聚的日子。它代表了一种企盼,无论你身在何方,只要是龙的传人,春节都会是一种凝聚力的象征。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什么?一般说来,只要无害都应保护,春节自然也不例外。

  春节的内涵在演化。20年前的除夕夜,我们就是包饺子、看春节晚会,现在,我们旅游度假,去酒店吃年夜饭;10年前拜年,我们是串门,现在我们是发短信。春节的内涵正跟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得更加多元化,有了更多的新东西。

  最好的保护是创新。春节是文化,不是文物,它是有生命力的活动,而生命力最重要的是要创新。魂要保留,保持住它的基本内核,譬如说喜庆,团圆,沟通,和谐,企盼等等。形要变化。西方的圣诞节,最初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是庆祝耶稣诞生的宗教节日。但是现在,圣诞节已经超越了宗教,发展成了重大的文化与商业活动。西方情人节、感恩节……最初的来由都是简单而偶然的,现在已经演变成了文化与商业的载体。从这个角度上讲,春节也应该被赋予更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经济意义。

  比方说拜年这种习俗,它提示我们:经历了一年,我们该回顾一段友谊了。春节来临的日子,为什么我们不能与世界朋友相互拜个年,说一句“恭喜发财”、“恭喜进步”、“恭喜创新”……为什么不能将春节和商业结合起来,举办“中国春节商贸展”,把中国情、中国货推向世界?

  其实很多外国朋友也喜欢中国的春节,他们说,看烟花,闹元宵,赏花灯,远比西方挂着灯泡的圣诞树更有意思。抛绣球、赠手帕,也比情人节吃巧克力更能传情达意。去年我请美国朋友罗伯特在深圳过除夕,他夹起热腾腾的水饺说,“希望每年都能来中国过年!”

  你看,中国人的春节,其实完全可以成为世界共享的节日,所以我要说,保护不是冷藏,而是浴火,让这个古老的中国节日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成为世界的节日。

  深圳中华文化学院文化学科主任、教授王拓:

  革除春节中的弊端

  春节是中国民俗节日中最重要、最红火、最热闹的喜庆佳节。无论日子多么艰难和困苦,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中国人都不能忘记这一天。然而,春节毕竟是从数千年农业文明社会产生和演进过来的,也就必然会带上封建和农业文明的许多印记和流俗,当然其中也必然会有一些与现代社会、当代文明相冲突和不适应的成分。比如在过年时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就有一些弊端,孩子每到春节就会收到很多的压岁钱,引发某些孩子“向钱看”的不良意识和行为;每到过年,集中消费,互相请客送礼,湖吃海喝,终日搓麻,燃放花炮,造成各类事故频发,其间还会伴生一些封建迷信活动;为了在春节返乡团聚,大量在外人员集中出行,产生“春运”难题,大多数企业停工停产,不利于经济和生产的发展等等。

  于是,人们在反思,怎么改革并过好传统的春节,以至于有人对民俗节日提出异议,而另一些人则担心会导致中华文化危机,要被“西化”。我认为大可不必这样杞人忧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生命力极其旺盛。应该认真反思的是,如何把我们的春节或其他民间节日过得更富有时代特色、更具魅力,将其各种活动组织得更人性化、更具文化品位。我们不必用更多的政府力量和资源去组织,应转为民间和民众自发的运作。事实证明,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举办的“春晚”,的确是吃力不讨好的做法。尽管它在开头的几届,也曾经产生过好的影响和作用,但后来,它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眼中的一根“鸡肋”。建议在宏观政策、法律法规上去规范,鼓励将各类民间民俗活动办成促进社会和谐、团结凝聚海外朋友和华人同胞的载体,使其真正成为一项善举。

  深圳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博士易松国:

  应学会过一个年味浓厚的中国年

  在今天“全球化”、“城镇化”、“商业经济”等新的文化语境下,以春节为代表的民间节日文化正经受着巨大的考验,“过节”的传统习俗和礼仪被国人慢慢淡忘或抛弃,传统节日渐渐缺失了它本应具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宣泄”的作用。中国的传统节日逐渐受到大家的冷落,但人都需要“过节”带来的心灵的安慰、精神的支撑和情感的流露,能够满足这些需要的只有春节。而那些“洋节日”不过是被商业利益“炒作”得热热闹闹。

  每个传统中国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都有着中华文明的根系。我们应该“保卫”好我们的传统节日,决不让它在“洋节”的围攻中丢失魅力。这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捍卫,也是对我们民族自身的尊重。

  对传统节日这样民间文化的“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和发扬已经成为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亟待承担的文化使命。年轻人在保护民间文化中应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比如在将要到来的春节中,就可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春节的民俗和礼仪,过一个年味浓厚的中国年。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鲁迅先生在《祝福》开头这样写道。而如今“保卫春节”这样的宣言,让我们感觉到几分悲凉。作为旧历年的春节是不是真的已经沦落到需要被保护的地步且不说,但“年味”淡了却是能确定的。不难想像,春节式微会在无数中国人心底掀起怎样强烈的空洞感。没有“年味”的春节,也就没有了文化味,没有了相应的传统文化特质与民族精神内容了。

  作为旧历年的春节就像一些老器物、老手工、老游戏一样,是往昔岁月的一种道具,一种符号,它本身包涵的文化元素,可以滋养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在怀旧中体味到一些审美价值,体味到一定的人生意义。如果我们真的任由“年味”淡了,甚至“年味”没了,我们的子孙们将来还能有什么样的关于传统春节的文化习俗的怀旧内容呢?

  我们没有理由冷落和怠慢自己的传统习俗,没有理由对凝聚着先人智慧与精神的传统节日缺少温情与敬意。我想说,过好春节,让旧历的年底更像年底。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