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喝时代:学生放弃高考 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困境 | ||
---|---|---|
http://cul.sina.com.cn 2006/03/23 15:15 潇湘晨报 | ||
朱四倍 (河南 教育工作者) 3月14日,重庆涪陵区招办公布的一条信息引起了媒体的关注:2006年,该区参加高考报名的应届毕业生有4296人,另有541名高三学生没有报名,占高三应届学生人数的10%以上。(见《成都商报》3月22日) 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的学生临阵弃考?放弃了高考,他们又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数量如此集中的弃考现象究竟说明了什么?记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学费,一座无法翻越的高山,大学,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简单地说,就是学费高和大学生找工作的不可知性。 当家长说,“读出来还不是给人打工,还不是挣不到好多钱,与其这样,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教育工作者邹友明和他的同行们看得更远,但他们只能无奈地说,这是“重视知识的观念还没形成”,是“现实让他们不得不目光短浅”。那么,是什么样的现实让他们不得不“目光短浅”呢?这样的“目光短浅”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撇开学费高不谈,笔者以为,向上流动的艰难让他们“目光短浅”,而这种“目光短浅”又加剧了向上流动的困境,其直接后果就是生存的困境。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教育就是社会底层向上流动最重要的机制。越是社会底层的群体对子女的教育越是重视,子女有希望,他们就不会绝望。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的教育,一方面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同时,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是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认识到,如果有什么项目的投入可以帮助后代万无一失地提高社会地位的话,那么,对任何一个社会阶层的人们而言,教育资本都是可供选择的项目。然而,造就社会公平的教育背后,仍然蕴藏着国家制度带来的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的畸重畸轻,便是不公平的来源。高等教育的高收费,使得底层人群的子女只能望校门而叹。 “现实让他们不得不目光短浅”表明,社会底层的人群日趋定型,缺乏改变自己命运的渠道和机会,难以实现公正、合理、开放的向上流动。日前媒体报道的“供儿上大学三轮车夫累死街头”,就是底层人群难以改变命运的真实写照。 公众尤其是底层公众都有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意愿,并且社会流动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是社会选择的一种途径。一个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充满活力的象征,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现实让他们不得不目光短浅”则表明社会下层固化的征兆,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