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文字 > 正文

棒喝时代:“画饼充饥”与富人逻辑

http://cul.sina.com.cn 2006/03/27 16:33   红网

  作者:李兴平

  拜读完魏青先生《从自省的角度看“生活负担更重了”》(3月21日红网),我不禁有点高兴不起来。

  其实,魏青先生的很多时评我都拜读过了,感觉观点还是挺新颖的,而且合情合理
的。

  但是,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的则是“唯心”加上脱离实际。

  针对收入提高了,生活压力却大了这个新闻事实,他首先抛出自己的观点:“这固然有深刻的社会外部原因的作用,但是,如果换一个自我反省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也许更有利于理解这个匪夷所思的奇怪社会问题。”

  接着从“自我”的角度进行了有文采有感情的分析,认为是人自己把问题弄复杂了,是人的攀比心、人的物质化所带来的“匪夷所思的奇怪社会问题”。这里所说的“人”,我想不是普通的人,至少是生活稳定、百事无忧的“人”,而不是普通的老百姓。

  其实,经济学上有个比较著名的规律,叫“边际收益递减定律”,如果收入水平提高一分,我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会相应提高一分。但如果超过一个范围,或者与物价等消费指标的迅速增长势头相比,人们对自己收入增长的满意程度就必然降低。

  魏先生撇开客观因素不提,可能是想给人们提供一个治疗“匪夷所思的奇怪社会问题”的好处方。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社会还普遍存在着的穷人阶层。且不说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越来越低,一二十年的学习投入无法实现回报,且不说在某公益交友大会上,“‘无房免谈’吓退男方家长”,且不说住房、教育和医疗,已经成为加重人们生活负担、影响人们

生活质量的新“三座大山”。

  单说说魏先生所举的“山里的农民虽然没有很多的钱,但是他们因为欲望少完全可以生活得自得其乐,也许在他们看来,生活简单而恬淡就足够了”。我不知道魏先生是从哪里得来这个论断的,要么是一些人欺骗了他,要么是他比较忙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考察这个问题,以致脱离实际,了解不够,欺骗了我们。

  有政协委员曾经算过一笔账,在贫困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4年的花费,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新华网:“新读书无用论”中的农民理性》2006-3-21 红网)。魏先生所说的可能是关于“小国寡民”的寓言吧。实际上,农民不是儒家所说的“君子”,更不是“贤人”,他们中大部分是生活的很现实很无奈的小老百姓,长期以来脱离富人和社会的视线之外,孤独地活着。他们也不是神仙,如果说不上学可以,但不能够不吃饭、不生病、不盖房子、不繁衍下一代等等,这些东西是不大不小的“山”,经常压在他们的心上,折腾得他们连气都喘不过来。如果真有魏老师笔下那样“简单而恬淡”就好了,就不会有什么“三农”问题,就不会有中央一年一次的“一号文件了”,也不会有“建设新农村”的重大部署了。

  我不知道魏先生所说,是不是新农村建成后的图景,但至少目前不是。

  我们中总是有些人,习惯于用自己的眼光和思想来猜度别人、要求别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对于穷人,对于那些一个月收入不足最简单的生活所需的人没有同情心不说,还要他们“画饼充饥”,要他们装着生活很富足很满足的样子,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

  这些人,是我们生活中的“精英”,垄断了操纵别人的“话语权”,不懂也不愿去懂实情,所以经常可以大放厥词,不管不顾甚至仇视穷人,这也是我们的不少政策制定出来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吧。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