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风得风 要雨得雨--文革上海市委写作班子揭秘 | ||
---|---|---|
http://cul.sina.com.cn 2006/01/06 21:53 新闻午报 | ||
丁香花园原是晚清北洋大臣李鸿章的私家花园,1960年代中期成为上海市委写作班子驻地 作者:罗玲珊 在“文化大革命”发动前后,有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就是从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到基层单位,纷纷调集“无产阶级的笔杆子”和“秀才”,成立自己的写作班子,以各种各样大批判写作组的名义,撰写形形色色的批判文章,或发表在中央和地方的报刊上,或刊登于本系统的内部刊物及墙报上。如在北京的清华、北大写作班子“梁效”、“柏青”(笔名),而在上海则是上海市委写作班子“丁学雷”、“罗思鼎”(笔名)。在中国广大的知识分子遭受迫害压制的同时,这些参加大批判的“笔杆子”和“秀才”们却备受重视、十分吃香,形成强烈的反差。 写作班子成立的背景 上海市委写作班子成立于1964年,和中央提出的反对国际国内修正主义思潮的背景和任务密切相关。从1960年中苏关系紧张开始,一批中央级的“秀才”调到北京钓鱼台,撰写反修文章,到1963年为止,总共写出九篇文章——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这些中央级的“秀才”,包括中央书记处书记康生、人民日报社社长吴冷西、中联部副部长王力、中宣部副部长姚溱、《红旗》杂志副主编范若愚等,这可以说是解放后中共党内第一个最高级别的写作班子。 1963年5月,毛泽东提出要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出如不警惕,“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马列主义的党就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党,变成法西斯的党,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了。”同年7月毛泽东在中央会议上提出:“阶级斗争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至此,国际国内两条战线的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同时展开了。 上海在意识形态领域批判“封、资、修”的任务中,充当了“先锋”的角色。1963年新年,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出席上海文艺界新年团拜会,他在会上提出“大写十三年(1949-1962)”的口号,他说:“今后在创作上,作为指导思想,一定要提倡和坚持‘厚今薄古’,要着重提倡写解放十三年,要写活人,不要写古人、死人。”随后,柯庆施指示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俞铭璜,写了一篇《“有鬼无害”论》的文章,用“梁璧辉”的笔名发表在5月6日的《文汇报》上,打响了揭批“三家村”的第一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