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人物往事 > 正文

文化争鸣:“南玲北梅”之说究竟可不可信?

http://cul.sina.com.cn 2006/01/20 14:17   中华读书报

  作者:郝啸野

  2005年11月30日的《中华读书报》载有止庵先生《关于“南玲北梅”》一文,从上海的宇宙风杂志和张爱玲方面,考证了“南玲北梅”之说的不可信,这在当前众口一辞中堪称希声,然而确是真言。“南玲北梅”一说,本就是子虚乌有之谈。这个读者调查,不仅当时的上海方面不可能有此举,就是北京这边,也不可能有。据笔者调

  查,所谓“马德增书店”,也就是当时东安市场里的一个书摊,只不过书摊的老板除了卖书,也印一点书(多是作者自己出钱,印数一般是在二千册以下)。这样的书店,在日本占领下的北京,发起读者调查活动,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当时北平与上海两地的文化界实际上处于隔绝状态(日寇对东北、华北、华东及华南等占领区,一直是实行分而治之的),更不可能有京沪两地的书店联手开展读者的问卷调查活动了。

  梅娘现在仍笔耕不辍,实在令人佩服。然而,她老人家在发表的文章中,涉及往事回忆的述说,有不少可以说是属于故事新编,而离客观的史事甚远。下面笔者以《梅娘近作及书简》一书中的《往事》一篇为例,谈谈梅娘回忆往事时的不实之处。

  在这篇回忆文章中,作者说到了一个叫叶兵(王卓)的人,在她的丈夫柳龙光帮助下投奔解放区,“文革”期间梅娘因叶兵的事受到牵连,被军队的人严加审讯,等等,写得有声有色。然而,经笔者的调查和考订,梅娘对这一桩往事的回忆大多不属实,在此列举数端:

  1.文中说她的中学老师叫臧瑞兰,其父是伪“满洲国”内务大臣臧式毅,臧瑞兰的姐姐叫臧瑞芬。作者所言,有对亦有错。臧式毅是伪“满洲国”的大臣,但不是内务大臣,而是民政部大臣兼奉天省长,后任伪“参议府”议长(参见中央档案馆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2000年7月版。其中有解放后臧式毅在监狱中的笔供)。臧瑞兰是臧式毅的二女儿,他的大女儿叫臧玉清,而不叫臧瑞芬。臧家的女孩子起名不论“瑞”字排(旧时家庭常如此),作者的编排是错的。

  2.文中说叶兵在沈阳时“借助豪门掩护、求助抗日联军的故事被人们传说得绘声绘色,他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苦读铁路管理专业的往事也曾在留学生中不胫而走”,并在注释中说他是“解放前东北地下党成员”。这些说法,都是不对的。叶兵的确是臧式毅的外孙,但他毕业于沈阳高师,也没有去过日本留学,没有学过铁路管理专业,更不是地下党成员,根本就没有做过救助抗日联军的事。叶兵在东北时只是一个有进步思想的文学青年,以“叶未行”的笔名发表过一些杂文和版画。

  3.文中说叶兵在1943年逃开日本特工的追捕,在作者丈夫的帮助下,拿着她丈夫写给军阀的信,混过西直门的哨卡,到了解放区。这些也都是不符合事实的。叶兵出走到解放区一事,与梅娘的丈夫柳龙光毫无关系,也没有得到柳的帮助。而且,叶兵是在1944年从前门火车站乘火车,到唐山前一站的河头镇下车,再转道到了冀东抗日根据地。另外,那时北京的西直门,往来西郊的行人都要经过,并没有封门,也用不着开路条。

  4.文中说解放后叶兵在海军政治部供职,“飞黄腾达”、“身居高位”,是“三八式”的老干部,“当权的走资派”云云,都是作者的道听途说或想象。叶兵在解放后一直在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工作,“文革”前的军衔是少校。何况,作者已说他是1943年出走到解放区的,又说他是“三八式”的老干部,岂不自相矛盾?

  5.文中写到“文革”时的某一天,海军派了“一卡车的兵”,“一色的蓝色海军军服”,包围了作者的家,士兵又是飞身上房,又是“用铁器敲击着地面铺着的方砖,宛如探索地雷一般”,军队的人腰际间还带着家伙,并晃动着手铐,等等,其描写可谓是细致入微,惊心动魄。然而,作者所写的这些情境,都是经不起推敲的,颇有演义成分。当时尽管是动乱时期,但军队的人到地方进行外调,也不可能是作者所说的这般动静。另外,海军在“文革”时期的军服是灰色的,而非蓝色。

  从以上所述可见,梅娘所说的这段往事,很是离谱。之所以说离谱,有些是梅娘本人并不了解实情,有些是她老人家记忆上的失缺,但也有一些的确是编造。

  最后要补充的是,《梅娘近作及书简》一书中这类不靠谱的叙述,还有不少,甚至是自相矛盾,兹举二例:

  一,在该书的《我与日本文学》一篇中,梅娘说她的《鱼》、《蟹》先后得了“大东亚文学奖”,但她有困惑,所以“我仍然没有去领奖”(第169页)。但在她写此文的前四个月,她在一封信中指认了1944年在南京的第三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的照片中有她本人(第206页);而该书前面所附的照片中,也有一幅她在第三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上的照片。由此可见,她在《我与日本文学》一文中的说法就是离谱了。

  二,该书的代序,是一个叫Norman Smith(书中译作诺尔曼·司密斯)的加拿大人写的。关于这个人的身份,该书中有多种说法:在代序的注释中说他是“加拿大温哥华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华盛顿大学硕士;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在书前的照片说明中,又说他是“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而该书的《一代故人》一文中,则说他是“加拿大温哥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前后矛盾,令人生疑。经笔者在网上查证,此人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都是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获得的,2004年时在该校任讲师(www.uoguelph.ca/history/faculty/nsmith.shtml)。显然,代序的注释中所列学历和照片说明中所列职称,都是不靠谱的。至于是怎么编出来的,笔者就难以说明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