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人物往事 > 正文

中国电影“活化石”回忆蔡楚生:他只做大饼油条

http://cul.sina.com.cn 2006/01/20 20:37   南方日报


94岁高龄的著名导演王为一回忆蔡楚生和早期中国电影广东军团。刘力勤/摄

  如果说当今中国影坛需要找一位能够对蔡楚生的电影生涯进行回忆和评价的人,那么王为一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现年94岁的王为一导演,与蔡楚生合作拍摄过《渔光曲》、《珠江泪》等。在纪念蔡楚生导演诞辰10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请蔡楚生的女儿回忆蔡楚生的电影人生之后,又在汕头专访了特意从广州坐火车赶去参加活动的王为一,同他聊起了早期中
国电影的广东军团,聊起了日后风行一时的粤语片,聊起了蔡楚生对今日广东电影的现实意义。

  【蔡导对电影了解很全面】

  记者:王老,作为一位与蔡楚生年纪相仿,又有过多次接触的人,由您来评价蔡导的艺术成就应该是最合适的了。在您看来,蔡楚生最终在电影方面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成为第二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对他来说,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呢?

  王为一:我觉得,蔡楚生之所以后来能够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这与他早年时在上海的一些电影公司从事很多杂七杂八的工作应该有很大关系。蔡楚生最早在汕头的杂货铺做学徒,接触到很多人,这为他观察、塑造人物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从汕头到上海之后,他在好几家电影公司做过许多杂活,场记、剧务、美工等什么都干,对他了解电影的各个方面有很大帮助。所以,蔡楚生拍的片子,总体上来说比其他导演高出一截,这多出的地方,就在于其他著名导演只知道“导演手法”的创新,而他则是对电影有全面了解。

  【早期中国电影广东军团】

  记者:您刚才说到,蔡楚生一开始是被同乡带去上海的。记得那个年代拍电影的广东人好像有很多,不光是蔡楚生,还有此前的被称为第一代导演代表人物的郑正秋,这两个都是潮汕人。此外,著名的广东演员还有阮玲玉和胡蝶,以及新中国第一任电影局的领导陈波儿等。依您的观点,为什么在早期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上,广东人会占据着这么重要的位置呢?

  王为一:广东人对早期中国电影产生巨大影响,一是与当时的经济环境有关,二是与当时的政治气候有关。

  从经济方面讲,其实最早的中国电影《定军山》拍摄出来,就是为了卖钱。我认为可以说中国电影从诞生时走的就是商业化的道路。当时中国已经有一些西洋的电影短片传进来了,都是纯商业的、娱乐化的,《定军山》也不例外,只不过是把外国人的娱乐,变成了中国的娱乐方式——戏曲而已。那时广东又是经济相对活跃的地方,一些广东人看到电影是个能够赚钱的行业,因此才投身进去。所以,我想电影界当时出现那么多广东人,与广东近代活跃的商业因素有很大关系。

  而另一方面,就得看当时的政治环境了。郑正秋是位伟大的导演,他拍的第一部电影好像是叫《难夫难妻》,说的是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当时郑正秋是希望通过电影这一方式“改良”社会。这其实只是当时许多广东知识分子思想的一个缩影。你知道,当年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广东就是策源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那么多人在这片土地上传播他们的思想,有些人在看到电影更加突出的传播思想的功效之后,投身进来拍电影,也就成了必然。

  【将观众意见放在第一位】

  记者:说起郑正秋,记得当年柯灵先生曾经评价过,“郑正秋的逝世表示结束了电影史的一章,而蔡楚生的崛起象征另一章的开头。”您又是怎么看待这两位老乡之间的传承与发展的?

  王为一:蔡楚生自己承认的,郑正秋是他电影道路上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一位老师。事实上他从郑正秋那里学来了很多东西,比如拍片的手法,再比如将观众意见放在第一位的这种心态。郑正秋是排演“文明戏”出身的,这种话剧形式,很容易看到观众的反映。郑正秋可以随时根据观众的反馈修正剧本,后来他把这一经验用到了电影拍摄上。蔡楚生从他那里学来了这一点,所以拍出来的许多影片都很卖座。而蔡楚生对于郑正秋的发展,则主要集中在思想性方面。由于蔡老一直坚持“我不做高档点心,只做大饼油条”的路线,所以他的许多电影,并不像郑正秋的那样,只能是应付城市里一小部分能进电影院的人,而是反映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因此也就更加容易受到欢迎,在艺术成就上也更容易做出成绩。

  【奠定粤语片日后的辉煌】

  记者:蔡楚生后来到香港组建南国影业,您也跟随过去。当时你们合作拍出了《珠江泪》,把整个粤语片的粗制滥造、脱离现实的风气扭转过来。在您看来,蔡楚生对于粤语片的发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上世纪60年代一直持续到90年代初粤语片的辉煌期,是否就是由他来奠定的?

  王为一:蔡楚生对于粤语片的推动那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上他在解放前一共在香港呆过两次:一次是抗战时期,当时他就提出要对粤语电影进行“清洁运动”;在1948年第二次去香港时,粤语片的地位依然很低下,有名的导演都不愿意拍这种地方性质很浓的电影。但是他却看到了这类电影的前景和影响力,所以才跟陈残云合计,要拍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把粤语片的风气扭转一下,这一次也是他提出的粤语片第二次“清洁运动”。

  在《珠江泪》一炮打红之后,蔡导还拍了一系列作品,其原创性、人文内涵以及对当代现实生活深刻的提示与犀利的社会批判,均是香港电影史上空前的。事实上,可以说这一次的“清洁运动”,直接导致了上世纪50年代粤语电影的辉煌。

  观点

  以观众为先

  如今让我等评价蔡楚生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几乎有些画蛇添足,荣誉等身的这位导演大师在中国电影史上早已有公论。但是,在今日重提蔡导坚持的“不做高档点心,只做大饼油条”,将观众意见放在第一位的电影思想,却很有必要。

  对于作为广东文化一部分的粤语电影,蔡楚生在当年就有着很深刻的认识。他在中国电影界曾经掀起现实主义浪潮,对广东粤语电影进行“清洁”和创新,直接导致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粤语片的兴盛。从内地的《七十二家房客》到香港电影一代宗师张彻、胡金铨所拍摄的许多粤语影视作品,都在谨遵着他的倡导。可以说,今日香港和广东影视的繁荣都离不开蔡楚生。

  以蔡楚生为首的粤籍影人对早期中国电影所做的贡献,与当时的社会条件、人文思想甚至经济环境有着很大的关联。毫无疑问,诸多广东电影人支撑起了早期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从“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到“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从“电影皇后”胡蝶到一代名伶阮玲玉,都对中国的电影事业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他们的这些贡献,则与当时广东活跃的经济环境和相对先进的人文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

  粤籍影人在早期中国电影史上的辉煌过后,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再次掀起影视旋风,同样与广东相对活跃的经济环境有关。以香港影视作品为代表的粤语片风靡全国,与其说单纯是当时人们对外界文化的新鲜感,倒不如说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对于相对落后地区文化的一种辐射。

  如今,广东依然是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文化方面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因此,在这个时候提出纪念蔡楚生,重提他以观众为先的电影思想,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广东电影人继续在中国电影史上创造辉煌,蔡楚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道路。今天我们纪念蔡楚生,也绝不仅仅是出于尊重。

  蔡楚生简历

  蔡楚生,广东省潮阳县铜孟镇神仙里(现集星乡)新乡人。中国电影史上第二代导演中的佼佼者,参与了27部影片的创作,其中任编导的有10部。在旧中国创造了首映最高票房纪录的4部故事影片中,有3部为蔡楚生所编导——《都会的早晨》(1933年)、《渔光曲》(1934年)和《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年,与郑君里合作)。

  1933年的《都会的早晨》是蔡楚生的成名之作,在上海首映时连映18天,轰动一时。1934年以东海渔民悲惨生活为题材的《渔光曲》,“以其勇敢的现实主义精神,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现实生活”(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颁奖评语),从而受到国内外瞩目,连映84天,创下20世纪30年代中国影片卖座最高纪录。抗战结束后,在物资和资金极其匮乏、自身重病未愈的情况下,蔡楚生与郑君里合作,奋力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一江春水向东流》(上集《八年离乱》,下集《天亮前后》)。影片赢得国内外观众及评论界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在上海接连上映3个多月,出现了“满城争看一江春”的景象。(撰文/郑照魁 方一庆 李锡松 李镇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5,700篇。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