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人物往事 > 正文

新文化主将与旧文学遗老之缘:鲁迅藏着林纾的画

http://cul.sina.com.cn 2006/01/25 11:55   北京日报

  作者:老蕤

  老一代读书人对林纾的感受是特别的。五四前后的文学爱好者差不多都喜欢看林译的作品。钱钟书先生在一篇文章里专门讲到林译作品对自己的影响。观点里透出有趣的东西。我在民国文人的笔记里,偶能看到对林纾的记载,骂者与捧者都有,复杂得让人不好判断。后来在一篇文章里读到林纾晚年卖文为生的片段,不知道为什么,对其的看法却和文学史
里描述的不一样,一点也恨不起来。虽然知道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者,可现在想来只是独自一人的抗击,观点落伍,而看法并非一无是处。就国学的深与文字的浑厚而言,搞新文化者未必比他都高明的。只是那时的环境太坏,谬论一出,一旦被权力者所用,后果是不堪的。换在今天,这老头的叫唤说不定有喜剧效果也未可知的。

  我在鲁迅的藏画里看到一幅林纾的作品。系山水图,通篇静穆和素雅,内中含着古老的气息。林纾虽是清末之人,所做的水墨画,却有宋人气,在韵律上有习习古风。鲁迅何时购买的它不得而知,想来在北京时期是无疑的了。我自己猜想鲁夫子收藏此物,是一种情结作怪。年轻的时候,喜读林译的作品,对其文字有种感念吧。林纾自己不懂外文,靠朋友的口译而写成汉语,用语奇特,古文的妙处都散落其间。读起来是有味道的。加之故事的离奇,情境的新鲜,是俘虏了无数读者的。鲁迅初次搞翻译时,文风就受到了林纾的影响,用字的讲究,含着深深的学问。那也可以说是自己当年的老师,虽然后来他们走的是两条道路。

  林纾是个值得好好研究的人。他生于1852年,逝于1924年,一生写作很多,尤以所译《巴黎茶花女遗事》闻名,一时成为文坛英雄。他的作品我读得很少,除几篇译稿外,只浏览过一些随笔。我的印象里,他的短文和他的绘画很像,走的是古典的老路。桐城派的优点都闪烁其间了。这个老人是很得古文妙处的,从先秦到唐宋,千百年间汉字的内蕴被继承了下来。当年轻一代说古文已死去了以后,他却滋滋有味地呈现着古文的神姿,旧文体在他笔下还有着无尽的情调。古代的名家里他独尊司马迁和韩愈,身上也染有一点他们的气息。其文善于变化,字词多婉转之美,笔下的山水图亦得唐宋间性灵之味,内心的古典美是明显的。我觉得要评价历史人物,不能不读原始的材料,现代文学史中的林纾,似乎过于简单化了。

  民国二年时,林纾作《畏庐漫录》一书,自序云:

  余年六十以外,万事皆视若传舍。幸自少至老,不曾为官。自谓无益于民国,而亦未尝有害。屏居穷巷,日以卖文为生,然不喜论证,故着意为小说……盖小说一道,虽别于史传,然间有纪实之作,转可备史家之采摭。如段氏之《玉格》、《天尺》、《唐书》多有取者。余伏匿穷巷,即有闻见,或且出诸传讹,然皆笔而藏之,能否中于史官,则不敢知,然畅所欲言,亦足为敝帚之飨。

  林氏写小说,也多有趣味的地方。读书那么多,却不以诗文为正宗,对乡野的逸事多有关照。那也可说是平民气的,总比迂腐的士大夫要好一点。他的文字不都是板着面孔的,有的地方还很

幽默,读后发笑。见解呢,也非那么浅陋,有时亦有高明处。只是还带着封建文人的奴性,被旧的习气缠得太久,偶尔让人不太舒服。就文章的内容看,简洁、委婉,善于变化。真真是小品的高手。这样的笔记体,不仅周氏兄弟佩服,连茅盾这样的作家,也自叹弗如的。林纾让我感动的地方是,那么好的旧学根底,却不在载道的船上久住,而是甘心写道听途说的断章,且把文字揉得十分漂亮。这在晚清,是一个奇迹。古文在他那里,放了最后的光芒,像流星一闪,遂消失在夜空里。我们说旧文明的回光返照,他的一生,可作一例。在惊叹那文字的精确、儒雅的同时,也不能不为之生于变革之时而扼腕。

  关于林纾,鲁迅没有什么评语,在他的视野里,想必是不能忘记的人物吧。我有时在他的藏画里,偶尔看到那幅山水之影,不禁生出感叹。一个是新文化的骁将,一个是古文的大家,虽有点水火不容,可细想想,好像彼此有点什么联系。但那是什么呢?我也说不清楚。有时回忆自己读过的文章,也不能不感谢两人的智慧。我们喜欢高山,但也不该忘却丘陵。在这个星球上,每一种存在,都是有让我们惊奇的地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4,500篇。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