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想有的“城里人”还没有见过毛驴,而大多数的“乡下人”根本就不知道“奔驰”为何物。毛驴也可以和“奔驰”(车)一样作为交通工具,只是速度慢了一点。究竟慢多少,那些既见过轿车有见过毛驴的人一定很清楚。说了这么多,是为了引出我要说的一个话题:农民的发展太缓慢的问题。
关于“毛驴”和“奔驰”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话说,2001年秋天我的一个亲戚来武汉做生意。欲到汉正街寻找机会,让我带他去。在等公共汽车时,遇一奔驰从眼前急驰而过,“好家伙,这么快!”,他惊叹,并问我其为何车,我答:“奔驰600”。路上不住赞叹武汉的发达(其实并不太发达)。晚上找一廉价旅馆住宿(10元/晚),闲谈至农民的境况时,他深有感触(比较了城乡的不同)地说:“人家城里人坐奔驰,我们泥腿子骑毛驴,怎么赶都不行,你把毛驴抽死也赶不上!”。
他这个形象的说法正符合当前农民发展的现状,那就是农民发展的水平太低了。怎么造成的呢?原因其实就在于农民发展依靠的工具太落后了--------你想骑毛驴能走多快?
先看土地。农民和土地是相生相伴的。“拥有一块土地,吃饱喝足”曾经是农民的最大愿望。土地是基本的生产资料,是“财富之母”,但当一个人拥有的土地太少,收益太低,恰好农民又具有比“吃饱喝足”更高的发展要求时,土地其实就只有“生存保障”的作用,依靠它致富就变得可望而不可及;所以农民也会疏远土地,并不愿“土里刨食”。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依靠土地想有大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看劳动力。农民最不缺少的也许就是劳动力,当然是指体力,当一亩三分田不挣钱时,出卖劳动力成为大多数农民向“农外”发展的主要方式。像我的那个亲戚做生意的人并不多。让我们做一个假设:由于种地不赚钱张三打算出去打工,因为他看到打工的比他有钱。但他文化不高,大概就是小学毕业吧。大家猜一猜他如何踏上打工的道路呢?李四可能说:自己找呗!但张三说:“我没有打过工,到哪儿找工作呢?听说到城里去要办许多的证件,还要被‘遣送’,一个人出去找太危险了!行不通。”王五提建议了:那你就等县劳动局招工吧!“那等到什么时候,我想早一点出去。”张三认为王五的建议不好。李六说话了:“你城里有亲戚没有?有的话可以去他(她)哪儿,看一下情况;没有的话,和我去建筑队干几天,怎么说我们也是朋友嘛,我向包工头介绍你去。”可巧张三没有一个亲戚在城里,最后只得和李六去县里的一个建筑队干苦力了。他还好不管好坏,总找到一份工作,陈七也想打工,没人介绍,建筑队都去不了!我请大家注意这个假设背后的含义:一是农民的富余劳动力资源并不能总是找到创造财富的空间;二是即使找到一个转移的劳力的空间,这个空间所能带来的价值也是非常有限的;三是劳力寻找空间的途径是依赖的方式,因为依靠关系是要欠人情的,“待还人情”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潜在的成本,靠“关系资源”这种方式虽然是张三们所能做到的最好方式,但事实上却是要他们到时付出的。所以依靠体力也不行。
第三,人力资本有几何?靠体力不行,靠智力不就可以了吗?道理是这样,但有多少高智商的农民呢?(我没有讽刺农民的意思)回答是很少。再说了,即使农村中有几只“孔雀”,也大多向“东南飞”了,剩下“三八六六九九”部队维持局面。农村的教育本来就不高,再加上倾斜于城市的教育投资政策,能够接受好的教育的人不会很多。这个问题说说还行,一旦观察事实,就会使人漠视讨论的必要,因为谁都清楚,能有几个靠智力过活的农民?
别的,我们的农民还有什么可以利用的资源呢?收入?政治权力?政府扶助?素质?或是其它什么的东西?也不用我分析了,大家知道农民的这些资源是多么地有限!
人比人气死人!不过骑着毛驴看别人坐奔驰总是羡慕,不敢奢求也有一辆“奔驰600”,但有一辆“大发”、“夏利”什么的,总可以吧。不过希望是一回事,现实是另一回事。或许骑自行车还可以接受,但本质并不变,那就是:同时起步,骑毛驴和骑自行车与轿车赛跑,两个驾驶员会相距会越来越远。除非轿车的司机停下来等后面的人,但这可能吗?但距离拉的太远,甚至于真的把毛驴抽死了的情况下,社会就会断裂开来,这时离天下大乱就不远了!(占戈)
现在也来发表我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