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文化 >> 网友原创基地
文章标题:农民的逻辑--放牛—放牛? 作者:占戈
文章类别:观点交锋 发布时间:2003-10-27
全文

  曾经有一个记者与放牛娃的对话。面对记者的连续提问,放牛娃说,放牛为了赚钱,赚钱为了娶媳妇,娶媳妇为了生儿子,生儿子继续放牛。概括起来逻辑如下:放牛—挣钱—结婚生娃—娃还放牛。终点又回到了起点,放牛就是为了放牛!我记得这个故事广为流传,并且抽掉了原有的具体情景,而被作为农民保守、愚昧的一个有利的证据。农民给大家的印象似乎就是一个只能同义反复的实体,一个不知创新、不知发展的群体。我要说:如此之农民逻辑是错误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记者面对的这个放牛娃家中有钱的话,情况又会如何呢?

  一种情况是:他去上学了,而不是在放牛。如果他去上学了,那么他长大了还会不会还是放牛的命运呢?这里又展开了两种基本可能:(1)、他接受完义务教育,或是勉强读了高中,而最终与大学无缘。那么在现有的户籍制度背景下,他并没有脱离农民的身份。那么他该如何选择他的人生道路呢?是为“老婆孩子热炕头”之目标奋斗一生呢?还是有别的打算?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是:他此时的“理想”一定不是“放牛”,他也不会有让他的子女继续以放牛为“理想”的“理想”!无数的事实证明曾经的放牛娃们只要读了几年书,就不会再重复他们父辈身上发生的“放牛—放牛”的人生轨迹。他们会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那样卷起铺卷,告别故乡而选择出外闯荡,说不定闯出了名堂,改变了命运;即使没有大的成就,也开阔了视野,而不再是愚昧无知。如果他没有外出,而是在庄稼地累死累活的,那么他对其子女的教诲也会是“你一定要好好念书、不要向你老爸这样没有出息”,行动上他宁愿砸锅卖铁也要供他的孩子读书。(2)、通过努力考上了大学。不用说他的身份已经由农民变为“干部”了,放牛对他来说只是一个笑话而已,而他的后代听到放牛娃的回答可能会哈哈大笑,并且毫不犹豫地说:“农民真实是愚昧、无药可治了!”,可能还带着一脸的忧国忧(农)民的神态。不过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究竟是什么东西让这个放牛娃只能在“放牛—放牛”的逻辑中生存?不是别的,就是你心中想到的那个东西——钱!要记住农民的孩子并不是天生的愚昧,不是天生的就是为了放牛。就是那也许有的城里人不屑于提及的几百块钱,把一个又一个的放牛娃拒于校门之外。为什么义务教育的光辉能够照耀城市中的儿童,却遗漏了农村的放牛娃?如果没有该死的户籍制度,大家的孩子就都是放牛娃,或都是祖国的花骨朵。

  另外一种情况是:他的父母还是让他去放牛,因为他父亲以前就是放牛的。我敢说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几乎为零。没有哪一个人的父母会愚蠢到这种地步,再说有钱而不让子女读书政府也不会答应。除非这个放牛娃一家人与世隔绝。而与世隔绝的人又有什么代表意义呢?

  而且大量的事实证明了农民并不是没有活力、不知创新的,从农村制度的变革,市场经济的推动,哪一样少了农民的参与呢?从放牛娃到院士、到检查官、到全国劳模、到国家领导的事迹也比比皆是。

  所以说“放牛—放牛”的逻辑不是农民天生的逻辑,而是贫穷的恶瘤、不平等制度下的变异!

  农民天生不愚昧,愚昧天生在制度。



现在也来发表我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