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老农当街送子”本身是一个私人事件,但它所反映的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问题。通过下面的分析,大家或许可以发现这个私人事件背后的社会内涵。
一是,“送子”的当事人是一个“老农”。注意,他是一个农民!或许有人会说:农民怎么了?农民就该送自己的孩子?我也是农民子弟,我当然不想看到这种悲剧,但是现实就是我们处于一个城乡分割的社会之中,农民的很多权益得不到保障。相对于城市居民,农民在身份地位、收入、受教育、社会保障等等方面是差强人意的。我想还没有哪个城市居民因为贫困将自己的亲骨肉送人的,因为城市的社会救助体系比较完善,农村的却是破碎和残缺的,要不就不可能发生“老农送子”的事,也不会有“亲情难舍老农寻回幼子”的后续故事。
二是,送的对象是“能给孩子好前途的人”。接上文,按理说即使不把孩子送出去,他们也不至于饿死,但为了孩子的前途,老农决定忍痛割爱。孩子的前途在哪里?在他看来,是在城市中的某些好人身上。他为什么不就近送人,非要跑到城市呢?原因就在于城市居民的条件相对好,城市居民的子女在各个方面都优越于农民的子女。
城乡分割,凸现出一种不平等的社会格局,在这个格局中,农民和城市居民,连同他们的后代都在一种不平等的规则下生存。所以说“老农送子”首先是二元体制的产物,悲剧首先是体制的罪恶!
三是,“老农”和“孩子”皆属于社会弱势群体。老农无奈之下被迫送子;孩子被绑,也是被迫送于人。不同的是,老农迫于现实,孩子迫于父亲。对于前者,他是残疾老农,“残疾”、“老人”和“农民”三种身份叠加,无疑属于弱势群体的一分子;两个孩子,农民的孩子同样属于弱势群体的成员。在一个缺乏对弱势群体保护的社会之中,才会有“送子”的怪事。对于弱势群体,我们缺乏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支持。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正在断裂的社会(孙立平),在这个断裂的过程中必定有一部分人要甩出社会结构,成为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上的弱者。关键的问题在于被甩出来的人占这个社会总人口的比例是否合理,有没有一种防止断裂的机制。老农的遭遇是现实的缩影:农民有可能被社会所抛弃,如果真的是那样,那么就会出现第二个“送子”的人,第三个,第四个……甚至出现“卖子”的人!
城乡分割体制必然是一种推进社会断裂的机制,社会断裂是可怕的。因此,在我们对老农的遭遇表示同情的同时必须看到造成这一事件的社会原因,必须加快城乡发展的融合。只有这样,才会防止悲剧重现。
现在也来发表我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