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文化 >> 网友原创基地
文章标题:【王小湖】上海、德比,就这样碰不得 作者:武功高强王小湖
文章类别:观点交锋 发布时间:2003-11-11
全文

  作为一个混在体育新闻圈里默默无闻的小小角色,一直爱读李承鹏的文章,为他的笔锋、他的视角、他的文采。今日看到一张在沪上颇具地位的某专业体育报纸后,心中平添了一股“妒忌”之情,李公在一场其实很普通的足球赛后写的一篇其实也很“普通”的评论,竟然能引得此大上海之大媒体拍案而起,不惜付出“字珍纸贵”的一个整版而声讨之。能有如此轰动的反响,真真是羡煞我们这些每天苦苦爬格子又无人问津的小角色了。首先声明,本人同李先生既不沾亲也不带故,更是素未谋面,只是感觉那些白纸黑字有些欠妥,秉承毛主席他老人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导斗胆商榷一番。

  先看看这句话吧——“上海人办事极具理性,……看着他们的大气,其他地方的人应该在羡慕的同时加快步伐去追赶,别一天到晚在这里骂来骂去。在中国如果说上海人不行,那真还没有一个行的了……别把自己的愚昧和无知当作清高和个性……”将这种极具“地域色彩”的言语刊登在如此主流报纸显要版面的显要位置上,是自大?还是自闭?连一篇文章都承受不了,还说什么“上海人的大气”,是不是空谈呢?李先生究竟有没有抑或说李先生究竟有没有做到“恶意煽动球迷质朴的情绪”我不得而知,不过“海神”们齐树中指狂喊“申花傻*”、“蓝魔”们将一件蓝白相间的国际球衣先唾后撕再向那片片碎布踏上数十只脚而后快,还有那双方千百人用标准又响亮的英语互相问候对方母亲“私处”时的歇斯底里倒言犹在耳、历历在目。李先生说这些是“追杀、赶杀”的确过火,可是请问,这究竟算是什么呢?至少不能算是此报所刊登的“看台上一张张真实到毫无保留的面孔”吧?也幸好是“以我在上海生活了20年的经历来讲,上海人能动手就算是难得了”这般文明的“上海人”,要是换了那些“外地乡下野蛮球迷”,那岂不是真的要“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了吗?幸好,幸好……还有,至少这些恐怕不是李先生这个“略带四川口音”的“煞有介事的伪专家”那寥寥千字所能蛊惑得了的吧。他倒是有一点说错了,那就是这的确不能算是“排外情节”,说是“内讧”似乎更为妥帖。否则,同样在内为上海球迷带来快感、在外为上海足球赚来“彩头”的子弟兵,却待遇天差地别呢。要不,您给我一个解释?

  至于用“心中有佛,所见皆是佛;心中有屎,所见皆是屎”这般“畅快淋漓”的狠话来回骂李先生,就更没什么味道了。“佛”也好“屎”也罢,拿出来用时,本就是一把“双刃剑”,你可以割别人别人岂不是也可以割你?

  也许,对于某些自诩为“在中国如果上海人都不行了,那真还没有一个行的了”的“上海人”来说,吾们是“愚昧和无知”的;不过至少吾辈还真的从来没敢将“愚昧和无知”当成清高和个性。还有,至少在我这“愚昧无知”的眼中,那泪流满面高呼“雄起”的四川球迷、那长跪在地的西安球迷、那将自己压岁钱都捐献给球队的东北小球迷,他们身上折射出的光芒相比于“上海德比,就是这样一束绿光,把末代甲A遮天的乌烟瘴气刺出了一个窟窿”这束“神光”笼罩下的“上海球迷”并不黯淡多少。

  “上海德比”的确精彩,可也不能因此就觉得自己成了中国足球的救世主吧?德比挥金如土一样的引援、炒作,的确使一个注定要失败的赛季有了一个晚霞满天的火红黄昏。但是,就像再性感的足球宝贝也救不了江河日下的中国足球联赛一样,再“伟大”的德比也救不了一个先天不足又病入膏肓的甲A。欧洲联赛的火爆不是因为它们拥有“绝对敢脱”的三版女郎,也不是因为它们拥有“绝对激烈”的德比大战,而是因为它骨子里就是一个“健康的联赛”,因此才有了那样“快乐的足球”。所以,当沪上媒体急忙忙要开展一场“上海德比的成功为中国足球带来了什么”的大讨论时,我们这样的“榆木脑袋”是想不出答案的。

  为了一篇文章就大光其火、愤怒声讨大可不必;而以版面为“芭蕉扇”就更是大大的不必了。现阶段的中国足球,本身就是一个大大的玩笑。所以吗,“捧”也好“棒”也罢,其实无非都是这个“大玩笑”中的章章节节而已,何必当真呢?将玩笑当真的人,本身岂不也成了玩笑了?

  别忘了“海纳百川”还有后半句,那就是“有容乃大”!

  好在,在吾们这些已经或即将或希望成为“新上海人”的人眼中,上海,还是一个充盈着希望、规范、热情、包容的光彩绚烂之地,即便偶尔也会被某些“玩笑人”问上一句:“侬领市面吗”?



现在也来发表我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