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文化 >> 网友原创基地
文章标题:【孙怡】走出挪威的森林 作者:sywei178
文章类别:观点交锋 发布时间:2003-11-16
全文

  “多愁善感,柔情似水的直子,野性未脱,活泼迷人的绿子,一首感伤的青春恋曲,纯而纯的青春情感,百分百的恋爱小说”。这是书商对《挪威的森林》的介绍,而我在反复阅读中却读出了另外一种味道,那是一部描述一个少年面对社会的心灵成长历程的小说,作者以舒缓,哀惋的笔调叙述了“我”青春时代的人生经历,细腻地刻画了一个孤独少年即将踏入社会时的种种心灵感受。

  “我”(即渡边)自称是一个普通人——“生在普通家庭,长在普通家庭,一张普通的脸,普通的成绩,想普通的事情”,但相对于书中所描述的社会缩影——东京而言,他比别人要诚实,善良的多,富有同情心,懂得珍惜,生活态度自然,不违背自己的意愿,与他相处,也会使人觉得放松,坦然,心里想什么就可以说什么。我的这种性格使自己成了木月——直子,永泽——初美这两对有问题的恋人之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木月——“我”——直子成了牢固和谐的三人关系组合体,永泽——初美之间出现了裂痕也要“我”在场,“我”是他们心灵情感的调和剂,又是各自受伤的心灵深处的一丝慰籍。

  但“我”本身也存在着问题,“我”十分孤独,在与社会的交往中格格不入,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内心渴望交流,但又认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不被理解,也无可奈何,因为这是不可强求的事”。

  这样的“我”在面对即将踏入的纷繁芜杂,光怪陆离的社会时必然会产生不适应的感觉,“总觉得这并不是现实中的世界,男男女女也罢,周围景致也罢,都似乎脱离了现实”,是处于熟悉的环境中的陌生人。情感的隔膜使我对成长充满了恐惧,总觉得自己应该在18至19岁间徘徊,18岁以后是19岁,19岁以后是18岁,处于一个永远不必成长的年龄阶段。

  18岁的“我”来到东京某一所私立大学读戏剧,住在学生宿舍里,这是个令人感到莫名其妙的地方,男生宿舍里充诉着肮脏,难闻的垃圾,人的精神状态也是空虚,无聊的,同屋的“敢死队”是个呆板的可哀的人。这里的人都不可能与我在心灵世界上产生共鸣,即使是永泽也无法做到。

  在大学的学习也不令人愉快,独自坐在头排的一端,不同任何人交流,吃饭时也是独自一人,课使人感到枯燥,罢课事件更让“我”见识到社会欺诈与卑劣的一面,“我”的坚持只会给“我”带来更大的孤独。

  与此同时,“我”在东京与直子继续交往,尽管两人存在不少问题,但直子对“我”而言是能与之交流内心的人,代表“我”心灵的那一部分,一片纯净的精神世界。而另一方面,“我”又认识了绿子,活泼真实的她是世俗生活的代表,与她交往就有了现实感。

  于是,“我”逐渐陷入了两个困惑:

  第一,理想社会与现实人生的矛盾使“我”对未来无从选择,陷入迷茫空虚的状态。

  对于社会的认识使“我”感到理想的丧失,“我”一遍遍得读着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次比》,因为盖次比也是一个追寻理想而最终破碎的人,“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一定会觉得他已经失掉了那个旧日温暖的世界,为了抱着一个梦太久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他一定透过可怜的树叶仰视过一片陌生的天空感到毛骨悚然,同时发觉一朵玫瑰花是多么丑恶的东西,阳光照在刚刚露头的小草上是多么的残酷。这是一个新的世界,物质的然而并不真实,在这里可怜的灵魂,呼吸着空气般的轻梦,东飘西荡。”一种理想的失落使我最终搬出了宿舍,搬到郊外的一所房子里,希望与直子共同生活,一起来抵御外在的生活。

  第二,在直子和绿子间的选择。对“我”来说,直子就是盖次比守侯的那盏绿灯,绿子则代表世俗人世的真实生活,“我”一直在努力帮助直子康复,维护住心灵的那片纯净世界,而把绿子摆在了朋友的位置上,随着“我”的成长,“我”开始认识到直子只能做为心灵上的朋友,绿子才是“我”现实生活的恋人,“我“已不再是以前的“我”,“我”必须成长,变得成熟,变成大人,“我”希望进入绿子所代表的世界,但同时又不愿放弃对直子的守护,这样,直子(心灵的家园)——“我”——绿子(现实世界)之间出现了抗争,“我”在两难的选择中陷入了困境。

  最后,作者用直子的死来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我”的理想与精神家园破灭了,又找不到另一个直子来代替,心中的失落,迷茫,苦闷使“我”陷入了消沉的状态,“我”失去了生活的勇气,直至玲子的拜访使“我”重新认识人生:死者已矣,生者应该重新生活,直面人生寻找幸福,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直子虽然死了,但她所代表的那一片世界仍可以在“我”永存,“我”可以在现实中寻找真实的幸福。

  但小说的结尾却告诉我们,渡边想一下子进到另一个世界里是困难的,“我现在在哪里”的疑问表明“我”仍在人世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玲子的建议是否具有可行性,“我”表示怀疑,而开头已近中年的“我”回想青春时代的经历时仍想着直子,说明他对那一片心灵世界的执着,只是记忆变的模糊,那一部分已离“我”远去,“我”为继续生存付出了代价。

  小说真实刻画了渡边作为一个少年即将踏入社会时面对理想与现实不协调的彷徨迷茫乃至无助的心理,表达了成长后的“我”对精神家园失落的感伤和无奈,如果把渡边当成一个普通人,年轻时的他所代表的思想可以推广到一部分人的生存状态。

  挪威的森林象征着一个内心的世界,只有走出去才能生存下来。

  2003年9月2日于椒



现在也来发表我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