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通俗小说家金庸
萧培
我是个地道的金庸迷,金庸是我心目中最优秀的通俗小说家,有人说金庸笔下的世界道尽了人生的真义,金庸现实的世界写尽人生传奇。他个人的传奇姑且不论,他的小说折射出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对大众确实有着非凡的吸引力。
金庸是在杭嘉湖平原的秀丽山川与丰厚的人文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的血液中,流淌着江南文化的血脉。作为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读书人,在经历动荡乱世之后,金庸独自在异乡,通过他的武侠小说展示他对人性无限丰富性的独特理解,正是他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武侠小说难登大雅之堂的宿命。他的小说中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底蕴,确实给武侠小说带来了极大的提升。据说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跟邓丽君的歌一样,在华人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但就文学地位本身来说,金庸似乎被大大拔高了,他其实只是一个成功的通俗小说家。但因为他的成功,他从而被抬了文学家的位置。金庸似乎也沾沾自喜这种成功,坦然接受了大众加在他头上的所有光环和荣誉。以个人观点而论,金庸是可以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毕竟“金庸现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但论到位置,我想金庸该有自知自明,他只是个小说家,前面还该加上通俗二字才更加贴切。历来中国人看文学首先是要看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发掘,金庸的文学成就仍仅限在通俗文学上,他还不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家。
最近有次很令人瞩目的“华山论剑”,电视中金庸头发稀疏,身材魁梧,言语不多,态度谦和,但一双眼睛锐利如鹰,显露出非凡的气质,正是他在小说中所说的那类大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我相信很多读者跟我一样,对时间宝贵的金庸分身来参加这样商业气息浓厚并无太大意义的活动,是十分失望的。
金庸做人,写小说,写文章,处处透露出学者风范。或许,他的骨子里就是一位学者,或者说他本人希望成为一名真正的学者。作为小说家和报界巨子,金庸是相当成功的。若以学者来论,金庸最近究竟太商业了些,频频出镜,失了风范。譬如最近搞的华山论剑,以及重新修改出版他以前的小说。甚至我看到金庸与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的对话,金庸竟急不可耐地劝说道:希望杨利伟下次带他的武侠小说去太空阅读,如此急功近利,不该是已经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金庸所为。
金庸曾说:“我写社评,那是写真,写小说,那是写美,而佛学,是揭示善的。真善美,才是一个完整的精神追求。”做为金庸的忠实读者,我衷心希望自己心中的偶像能实现他所说的“完整的精神追求”,有真正的学者的儒雅风范,能够升堂入室,在宁静的黄昏岁月,奉献给读者几部沉甸甸的学术著作来,比如他多年的佛经研读心得,与我们这些读者一起分享他的那一份独到的智慧与感情。
现在也来发表我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