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文化 >> 网友原创基地
文章标题:为什么干了活拿不到钱? 作者:占戈
文章类别:观点交锋 发布时间:2003-10-28
全文

  ----“竹篮捞鱼一场空”的困境

  经济学中有一句话叫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意指想得到,就必须付出。我借用它作一个它解。一解是“天下没有免费吃的午餐”,意思同上;另一解是“天下没有免费做的午餐”,意思是付出了就应该得到。两解所表达的条件同时满足,“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结果才能成立,若有人白吃了,就意味这另一个人白干了;同理,一个人白干了,那么肯定有人白吃了。其实,天下并非没有免费的午餐,再借用一句“竹篮打水一场空”,我把免费做午餐之人面临的境况称为“竹篮捞鱼一场空”,注意,“打水”和“捞鱼”是不同的,前者是做无用功,后者却能得到“鱼”,这个“鱼”,你把它吃了或者是卖了都是有收益的。只可惜“捞鱼”的人捞上来的“鱼”不归自己,而是别人的,别人拿回家,或煮,或煎,一味美餐到口,这不就有了“天下有免费吃的午餐”了吗?

  诸君不信?那好我就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我的一个小时候玩耍的伙伴,初中读了几天就辍学了。回家呆着也不是那么一回事,看着别人出去打工,也想去。可他能干什么呢?就那点文化存量,没有多大作用;农村的孩子嘛,卖苦力去吧!他父母于是托人找“关系”,看哪儿需要建筑小工。最后,临村的一个包工头带他去内蒙古包头打工。据说,他父母是和那个包工头说了不少好话的,可能还送了一点礼,因为人家并不想带他们的儿子。开春走的,春节回来,大家问他挣了多少钱。他说没有挣多少,起初我们不信。干了一年活,怎么也得有个一两千元收入吧?后来才知道他还真的没有多少钱!不是没有挣到,而是老板没有给;过年时到那个带他走的包工头家里去要,包工头狡猾的很,怕人要工钱,早躲起来了!他只好无获而返。和他同样遭遇的还有附近村庄的好几个小伙子。干了一年算白干了。伙计“捞上来的鱼”都归老板了!

  既然老板不义,伙计就没有必要给他留情面,“告他!”我向他们提议。“拿什么告?”他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就不和我谈论此话题了。我原先以为他不敢,后来才想明白,他不是不敢,是另有原因。什么原因呢?别急,再回到“捞鱼”上面来。村边有一条河,河里鱼还不少,假设捕鱼要用到“竹篮”,甲想吃鱼,但很穷,没有竹篮;而乙比较富裕,有。于是甲去和乙说:“把你的竹篮借我用一用?”乙说:“好吧,但是你捞上来的鱼要给我‘一些’。”(背后的意思是你替我干,我付你报酬)。甲此时有两个选择,一是什么也不说,糊里糊涂地借了篮子就去捞鱼。结果呢?他捞一条,给站在岸边的乙一条,等最后鱼都让乙拿去了,甲去要,鱼已经被吃掉了,而乙还对他说:“不是说好了给我一些鱼吗?我只拿了几条嘛!”甲干吃哑巴亏。甲的第二种选择是先和乙立个“字据”。甲也不是傻子,便对乙说:“咱们签一个合同,我7你3,你看行吗?”乙说:“你看你见外了吧,咱们乡里乡亲的,你还信不过我吗?再说了,刚才丙还和我借篮子了。”甲一听这话,没办法最终还是“竹篮捞鱼一场空”!想告乙吗?没有“字据”,谁能判这个糊涂案?

  我想稍微有点头脑的人已经明白了我的意思。不过我还是要阐述一下,只是换一种语言,不讲故事,而作分析。回到问题上来:为什么白干活?除了老板“心黑”(伙计及其父母归因于此)外,还有什么原因呢?

  首先,这些捞鱼的基本上老实巴交的农民。大部分农民的文化不高,没有“契约”的意识,只要有活干就行。其次,为什么有活就干呢?因为劳动力过剩,即使是像“建筑小工”这种职位也是不容易谋取到的;老板不会因为你不干就招收不到人了,大家都想出去挣点钱,竞争所以存在,在此条件下,降低和老板谈判的价码,或是根本不提报酬,才能“上岗就业”。第三,竞争的手段是靠“人情”。靠“人情”是不可能与建立平等的契约关系的,别人答应你带你去打工,你还谈条件,多半是连“捞鱼”的机会都没有。替别人捞鱼还有可能吃上几条,但是如果没有“捞鱼”的机会,则肯定不会吃到鱼。第四、为什么只能替别人捞鱼呢?因为农民掌握的可用资源太少了,除了劳动力以外,其它的资源基本没有(见《“骑毛驴”与“坐奔驰”》),所以只得落个和甲一样的结局。最后,为什么明知道存在被老板骗的风险,还去给他干活呢?前面四点给出了一部分答案。还可以从“收益---风险”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当说到一个农民要想到外面谋求出路时,首先有一个前提,就是:(1)、社会允许他自由流动;(2)、要具备相关的信息,比如哪儿有活干,要办什么手续。对于(1),农民可以自由流动,但并非完全自由,“收容”和“遣送”,甚至被任意剥夺的事实说明了这一点(见《“为什么命运对我如此不公”》和《遣送为何?》)。那么他就面对着一个制度风险。它是指限制人口流动的不合理制度设置给农民带来的风险。比如在现有的户籍制度背景下,一个“独自走天涯”的农民就很有可能被当地的管理部门赶出城门。对于(2),刚靠听别人说是不够的,还得靠别人带。因为缺乏信息就意味着他面对着市场风险。是指缺乏基本的市场经验和信息而具有的风险。比如外出打工,如果没有人介绍是不能够找到工作的;没有信息就好像面临着一个黑洞,黑洞里面是什么是不知道的,一般而言农民是不敢涉足的。面临着制度和市场的双重风险,一般的农民就会选择找“人情”的途径,因为他认为这样做要比自己去找工作的风险要低,反过来说就是收益要高一点。而恰恰是“人情”阻碍了平等,也为老板剥削伙计埋下了祸根。困境得以显现:想干活就得找“人情关系”,不靠“人情”就进不了市场;靠“人情”进入市场就有可能白干,但明知可能白干也得依靠“人情”进入市场。

  这就是为什么“竹篮捞鱼一场空”的原因。要想脱离这种困境,除非捞鱼之人也是竹篮拥有之人;或是二者订立契约,白纸黑字写清楚了,否则伙计在老板白吃的时候干着急没办法!



现在也来发表我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