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杂糅,人性的复杂
————浅谈鲁迅的杂文和小说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67周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鲁迅先生的文字及透漏表达出来的思想,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国人。他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感谢他的。在这里,我仅仅想从体裁,创作方法和思想内涵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想法。
一,杂文的体裁
首先是体裁。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涵盖诗歌,散文和小说。然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非杂文莫数。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杂文并非一个独立的文体,而似乎应该将它归入散文,但之所以将它单拿出来说明,我想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应该是因为它是鲁迅的杂文。鲁迅的杂文有着特殊的时代属性,是深深地刻有二三是年代中国社会烙印的一件武器。它形式上属于散文,却又远比散文犀利,有力量。运用这柄武器,鲁迅嬉笑怒骂,针砭时弊,我们熟悉的《友邦惊诧论》控诉了国民党政府无能软弱的妥协,生动刻画了对外委屈求和,对内血腥镇压的穷凶极恶的丑陋嘴脸;《为了忘却的纪念》用活生生的事实揭露了黑暗的社会,悼念着逝去的英灵。
鲁迅先生的杂文以笔代刀,刀刀刺中敌人的要害,杂文是鲁迅精神最锐利和最坚定的体现,一个“杂”字,蕴涵着鲁迅对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给予的关注,思考。一个“杂”字,体现了鲁迅对于社会各阶层人透彻入骨的分析。正如鲁迅自己所说:“对于有害的的事物,立即反响或抗争。”
二,杂糅
鲁迅先生的另外一大成就是小说。他的《阿Q正传》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末期中国最底层的农民阶级的形象。在于赵太爷,假洋鬼子的冲突中,阿Q永远是失败者。但却用辩护自我安慰,甚至虐待自己等行为,求得自己精神声的解脱,即所谓的“精神胜利法”。
阿Q之所以成为不朽的文学形象,在于作者在他身上杂糅了那个时代中国农民一切本质上精神中固有的封建余毒,将千千万万个农民的遭遇和命运杂糅在他一个人身上,使阿Q的形象具有了广泛的包容性和汇聚性。他象每一个人,却又不是具体的某个人。
阿Q成了那个时代中国农民的形象代言人。一个“杂”字,体现着鲁迅对全体中国农民命运的总体把握和对个体遭遇的同情,无奈与惋惜。他对封建农民思想中愚昧,麻木的一面刻画的栩栩如生。“杂”是鲁迅对人物性格从宏观到微观的融合与统一。“杂”是鲁迅对人物性格分析把握的独到才能和深刻认识。“杂”是个人,杂是全体,杂是单一,杂是集合,杂是部分,杂是整体,“杂”是鲁迅小说塑造典型形象最独特的艺术手段。
三,人性的复杂
第三点和第二点有相似之处,第二点是手段,第三点侧重内涵。
鲁迅的作品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杂文,都蕴涵着反传统的,叛逆的历史观念。
鲁迅的小说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往往包含着许许多多人的性格特点。体现着人类性格复杂矛盾却又往往无奈的一面。鲁迅的杂文虽然不象他的小说那样对人性给予正面描写,却从不动声色的客观事实上,折射出人性的方方面面。
从作家主体来看,一切发生的客观事实,经过主观的思考再出现在杂文里面时,已经是鲁迅的思想,心理,情感,我们看到的不是他描绘的对象,而是在这个对象身上反映出来的一个个性鲜明,复杂的鲁迅。
“杂”是鲁迅杂文的表层特征,“杂”是鲁迅超前的思想和落后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碰撞,“杂”是鲁迅在那个时代对国民命运关注过度而产生的阵痛。
鲁迅先生作品的独特之处还远远不止这些,仅以我这篇陋作表达我对鲁迅先生的怀念。
现在也来发表我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