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的歧视
路人
如果说信用也存在着歧视,一定会有许多人不同意。因为很多人认为信用是平等的,把它看成是一种天生的性格中的东西,而且这种东西与权力、财富、文凭无关。但实际生活中,信用存在着巨大的歧视,小老百姓与官员、收入的多寡、职业的贵贱、文凭的高低,都有着不可比的标准,这种标准透露出的是一种对普通劳动者的羞辱。
我手头上就有一份某银行个人信用评级标准。第一栏的评判事项是文化程度。信用等级由高到低依次是博士、硕土、学士、专科、中专高中、初中。也就是说博士的信用最高,依次递减。而咱的农民兄弟、工人老大哥的文凭大多是初中以下,按此标准则是最没信用的一类人了。
第二栏是工作年限,30年至5年不等,信用标准根据年限的多寡依次递减。工人老大哥咱不必说了,农民兄弟干了一辈子农业算不算工作年限?如果算,我又要问,工龄低的难道就一定比工龄高的不讲信用吗?而农民,谁又发他工龄工资了?
第三栏是职业。从公务员、科教人员、企业管理者、私营业主依次递减评判信用,也就是说官比科学家、人民教师讲信用的多,私营业主依然比不上国企的厂长、经理,而工人、农民这种职业,人家就根本是忽略不计了。其实呢,现实生活中的信用是挺复杂的,谁比谁不讲信用,很难说。
第四栏是职务,从局、处、科、科以下依次递减评判信用,不仅没工人、农民的份,连一般干部也排除在外了。其实,咱也别有啥气不顺的,过去的加工资、分房子、发奖金不都是按此办理的吗?这是几十年的老规矩了,像上了保险,要突破这一点去讲什么信用的平等,恐怕难。
第五栏是职称,也是由高到低来评判信用的。农民兄弟虽然大多是种田能手、养殖状元,但没人给他们评职称,一直到死,都是个无级,而他们,又当真是最不讲信用的吗?反正我是不信。
第六栏是个人年经济收入,由20万至2万不等依次递减评判信用。依我看,以上各栏全是扯淡,只有本栏才露出了银行真实的狐狸尾巴,收入高,还贷能力强,在他们看来信用自然好,贷款时多贷一点也是无妨的。银行也是怕亏损的,而无“资”阶级当然只有干瞪眼了。
还有两个栏,我就不再一一费口水了。据词典上解释,所谓信用,是指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也就是说信用是实践了某种约定之后得到的一种评价。而在上述各栏中,却很难看到实践,而只有假设。这样评判信用的合理性显然值得怀疑。
不过,读了此表,我还是有收获的。一是明白了信用是有歧视的,普通百姓的信用不值一文。二是明白了信用是“权威”部门说了算。三是明白了银行为什么总是贷富不贷贫,扶强不扶弱。四是明白了权力即是信用,钱即是信用。
现在也来发表我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