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文化 >> 网友原创基地
文章标题:【王黎明】瞬间消失的事物 作者:wlm775990
文章类别:闲情偶寄 发布时间:2003-12-02
全文

  瞬间消失的事物

  记 忆

  人的一生是靠记忆连缀起来的──童年、青年、老年……记忆是一种能力。记忆的消失──有时是缓慢的,像核辐射后的残留物,它的伤害在同时代人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相同的记忆,就像流行的服饰和发型,特定的词汇,类似的行为,已经遗忘的曲调被某一个人唱出,引起众多的回应和共鸣;记忆的消失有时又是迅猛的,像雪崩、旋风,像干涸的河床。我们的记忆无法移植在另一代人身上,只有靠间接的事物传递下去,比如文字,遗迹,或保存下来的一些信物。对个体生命而言,记忆只存在于心灵之中,就像在物质世界里死亡只存在于肉体一样。一个短促的冬天令人萌生对旧事物的怀念,一场太薄的雪──让人想起对光阴的怜惜:慢点,不要让雪溶化的太快!

  遗 忘

  遗忘是记忆的暂时性中断或部分丧失。当记忆终止于一座坟墓,坟墓就会变成一个人生命的证据,遗忘随之成了一种不可忽略的存在。它可能被置于角落,也可能被埋没。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记忆要延续、传达,在对未知的想象中,人类渴望恢复已逝的记忆,死去的人,会在遗忘中再生,在看不见的空间里说话。为了听到他们的声音,我们必须找到对话的途径,留在书本上的文字已经凝固,技术手段录制的声音和影像已经模糊不清,声音、影像已辨别不出性别和年龄。这种时候,一个被人遗忘的诗人通过我们的嘴在说话:死者的道路在生者中间,我们都是江河的影子。(翁加雷蒂·意大利)

  阅 读

  阅读使一个人的内心平静下来。以前我以为不写作就会有充分的时间去阅读,现在我才知道写作对阅读的需要,须臾不可或缺。阅读是加深记忆的最好的方法,阅读是一种自省的过程,一种胃口和欲望,阅读使内分泌增加。阅读使人背上沉重的负担。阅读使我厌倦,和那些看不见的事物在一起,令我窒息。许多人把躯体埋藏在墓地,却把名字留在书本中。不朽的经卷消磨掉多少人的时光,堆积如山的文字如此沉闷,过剩的阅读使一个人变得琐碎、凌乱、暮气沉沉,一塌糊涂,忏悔,然后自言自语说,写作是宿命,写作是天意,写作是不幸(洛扎诺夫)!所以,在火车上,在飞机上,那个凭窗远眺的人,轻轻吁了口气:鸟翼驮不动黄金,此生转眼即逝!我想起萧伯纳喜剧中的一个片段,当大火快烧到亚历山大图书馆时,有人大叫:“人类的记忆就要付之一炬了。”但凯撒大帝听后却说:“让它们燃烧吧,那些书只不过是一派胡言!”

  物 质

  有些物质是无法称出重量的,比如阳光。怎样计算出一吨煤等于多少阳光的重量,有谁知道一朵云带来多少雨水。阳光的计量单位是非物质的,它的名字叫光年!

  钻石是不会凋谢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人捧着一束玫瑰捧向一个女人求爱,女人手拥鲜花,吻去花瓣上的露珠,闭上眼睛,露出一副陶醉的神情:“多美的花啊!——可惜,很快就会凋谢了……”那个男人魔术般地把手中的另一件东西,双手递上:“亲爱的,你看,这个不会凋谢吧。”女人惊喜的眼睛一亮:“真的?”一颗硕大的钻石旋即闪耀在女人手中,而那束玫瑰却无声地散落在地上……

  穷人为什么穷?

  上帝对节俭的人说:“你的所求不多,因此给你的也不应太多。”所求不多,这也许就是穷人为什么穷的原因?

  灵魂是物质的

  拉丁诗人、哲学家卢克莱修(公元前93——约50年)在一首长诗中表述了古希腊诗人伊璧鸠鲁的原子论,认为灵魂是物质的,由细微的原子构成,与躯体同生死。这也许是唯物主义人生观的原型。古希腊诗人巴克基利在《人生》一诗中写道:

  世上少有人能终身

  得神明赐予

  幸运,直到白头

  年老,未曾遭遇不幸

  他认为,人只要活着,就会有遭遇不幸的可能。“没有任何人终生幸福。”这是索福克勒斯的《奥狄浦斯王》中的最后一句话:“当我们等待着一个凡人的结局时,且勿说他幸福,他还没有超过人生的终点,也没有受过苦难。”

  柏格森说过:回忆是灵魂和无知的交汇点,灵魂是记忆的无知;物质是遗忘的灵魂。今天活着的人,便是对来世的占有。

  我相信,但丁只有在今生的梦中才能构筑他的地狱天堂,而不是在来世。古希腊诗人品达说得更清楚:“不,亲爱的灵魂,别期望什么无限的生命,而相反要穷尽你从现实中所能完成的一切。”

  我们中国人向来缺乏明确的灵魂概念,人们常说“生死由命”,命,其实就是物质的。

  纯 酒

  一生在修道院里隐居的希尔德加德修女说:“一杯纯酒可以洁净饮者的血液”。我想,这杯纯酒肯定不是粮食做的。



现在也来发表我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