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文化 >> 网友原创基地
文章标题:【董华春】当星巴克不再是一种情调 作者:donghuachunbeida
文章类别:闲情偶寄 发布时间:2004-01-27
全文

  当星巴克不再是一种情调

  一稿:2002年1月3日,美国费城

  二稿:2003年7月27日,北京太阳园

  第一次在美国走进星巴克(Star Bucks)咖啡店,我笑了。

  因为我想起了国内某位名气颇响的撰稿人在时尚杂志上写的一篇流传甚广的“小女人文章”。忘记了具体文字,但是清楚地记得,她用大量的篇幅写咖啡的香气、色泽、袅袅而升的热气,她用女人独有的细腻来描述咖啡带给她的温暖和满足,她用有闲阶层特有的精神饥渴来歌颂在音乐声中品味咖啡的文化意蕴。她的结论我牢记于心:“到星巴克喝咖啡已经成为小资们生活必不可少的情调象征”。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一批时尚杂志专门搜罗鼓励小女人们撰写这种具有精神麻醉剂性质的文章,于是,一个崭新的“小资阶层”在中国诞生了。当然,之后又有了“波波族”,“XX族”,云云如此的不同阶层。但是,最受大众羡慕、嫉妒、渴望的恐怕还是叫起来好听、当起来难当的“小资阶层”。

  这个阶层的人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玩什么、用什么、做什么工作都有一定的标准,我懒得替他们宣传,如果读者感兴趣可以自己去查随便哪本时尚杂志。不过,不管那些人如何描述谈论小资,都不敢让他们的生活里没有“星巴克”。

  很难说清谁是将小资和星巴克联系起来的始作俑者,很难说清是否是软广告在起作用,但是,“星巴克”确实在一定范围一段时间内和“情调”联系了起来。星巴克的选址地点、咖啡饮品高昂的价格、播放音乐的柔婉低回,又为这种说法锦上添花。

  甚至在网上,有人这样描述自己梦寐以求的未来生活:“如果有人找我,我就告诉他,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

  在星巴克喝次咖啡,人就真地有情调了吗?

  我无数次在国内的星巴克喝咖啡,因此,我绝对不是那只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

  我出现在那里,大多是和朋友们谈事情,聊天,心全在友情或工作上,自然不会感受到小女人们感受到的那种情调。偶然,我自己一个人在那里,喝杯咖啡,读书,想想心事,也是因为适逢其地,适逢其时,顺路走入,绝非故意去找寻情调,因而也感受不到小女人们所谓的那些“软软的感伤”之类的情绪。

  说实在话,我并不认为来星巴克的每个人都可以顺利得到情调――

  大多数星巴克坐落在繁华闹市之地,来来往往的人流从商场中拎着袋子风风火火走进来,实在和情调的必然前提“悠闲”相差太远;

  也有人专门为了消遣独自一人而来,虽然手无一物,但是,心里已经装满了愁肠百结、千头万绪,实在和情调的必然伴侣“轻松”无缘无份;

  也有人和朋友或客户携手而来,所说所想无不围绕某个共同主题而去,实在是和情调的必然调料“孤独”无关;

  也有人既无闲杂事务、又无朋友客户相伴、也无满腹心事,一身轻松地走进了星巴克,但是,实在又和情调的必然催化剂“深沉”擦肩而过。

  没有悠闲、轻松、孤独、深沉相佐,情调何来?

  让人怀疑。

  小资阶层肯定对我的没有悟性嗤之以鼻,将我的话归结为我水平不够。

  那么,我很想问问他们,到底有没有在国外的星巴克喝过咖啡?知不知道国外的人如何看待在星巴克喝咖啡这件事情?

  我爱上喝咖啡纯粹是到了美国之后的事情。

  理由非常简单,咖啡可以使我保持高度兴奋,能有足够的体力支撑我做完阅读作业,或写完论文。如果没有咖啡,我无论如何不可能通过7月份的纽约州律师考试。那短短一个月,每天早上拿着咖啡去听课,已经成为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天晚上再喝一杯咖啡,我才可以坚持读书到凌晨3点入睡。

  和很多美国人交谈,才知道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喝咖啡,就象喝任何饮料一样自然。渐渐地,喝咖啡已经成为美国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定式,成了一种无意识的习惯,与情调无关,与精神上的自我麻痹和自我安慰无关。

  走在美国不同城市的街头,我开始特意关注星巴克咖啡店。

  世界确实越来越小了,中国的星巴克和美国的星巴克用着同样的颜色同样的图案标识,看上去倒也有几分亲切。

  不过,在林立的各种色彩的商店、饮品店、餐馆的包围之中,星巴克的绿色标志并没有显得特别醒目,至少不象中国的星巴克一样成为某地繁华的一个标志。而且,走进美国的星巴克,也明显感觉与国内不同。

  咖啡馆大多很小,与国内那些占据豪华地段的星巴克相比实在相形见绌,位子很少坐满人;室内的布置没有国内那么考究整齐,反倒带着几分随意、简单、寒酸;喝咖啡的人没有国内的小资阶层那么郑重其实,反倒带着几分匆忙和无所谓;也有人在交谈,但是心思全在谈话内容上,咖啡反倒成了若有若无的点缀;更多时候,看见单独一个人边喝咖啡边看报纸或书本,过了不知多久,看看表,收好书包,站起身离开,仿佛轻饮浅酌的不是咖啡,而是生活那空闲一刻。

  我忍不住迷惑了,在国内大张旗鼓宣扬的、成为小资情调象征的星巴克在美国怎么如此低调、简朴?

  如果,我告诉美国人情调一说,他们会不会笑呢?

  说到底,两个国家文化差异、经济差异在作祟。

  刻意追求情调恰恰体现了情调的缺乏。在中国这个有着太多责任、义务、负累、匆忙、贡献的国家里,个体情感的追求常常让位于现实生活角色的需要。冷冰冰、硬邦邦的教义压抑了人们骨子里的温情,一度被定义成资产阶级情调的那些东西曾经在一场文化浩劫中导致家破人亡。就算是在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强调也一直处于半遮半掩的阶段。日子终于走到了21世纪,松了一口气的人们不经意看到了西方世界的生活方式以及那种方式之后精神的愉悦,于是,以一种无法遏制的激情扑将上去。

  在这种情况下,体现西方文化的种种具体而微的方式便成了最好模仿对象。对另一种陌生类型文化的神秘感和向往感成就了星巴克。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喝惯了茶的中国人在西方人创造的人性化音乐里品味着西方人的咖啡,难免会感觉到一种由衷的放松和满足,将之总结为“情调”一词,似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与何种文化交流,交流到何种地步,却往往是由经济实力的差异决定的。

  自从出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两个词,中国人心里就有了一种微妙的谦卑和臣服,凡是来自发达国家的,似乎都是好东西。而作为发达国家老大的美国,更成为了富足、现代、先进的代言人。

  美国财大气粗,可以有实力将一家又一家商场、专卖店、快餐店、工厂开到中国来,可以吸引无数中国学子头悬梁锥刺骨苦读英文、飘洋过海求学去,可以在全世界范围指手画脚、耀武扬威推行民主与自由。

  自然而然地,来自美国的东西就成了一种招牌和一种潮流。你喜欢呢,马上有人说你有眼光;你不喜欢呢,马上有人说你不识货。至于那东西在美国本来是什么样子,似乎不那么重要了;至于那东西如果来自非洲某国,还会不会有人喜欢,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了。

  在世界各个国家不同城市,你都可以看到同样的星巴克的经典绿色标志,确实感觉亲近和熟悉,可是,那毕竟不是真正属于世界各国的颜色,那是属于美国的颜色。

  星巴克在2003年《财富》杂志中名列美国十大最受尊崇企业,如今,带着三分傲气盛开在中国大地上。偶尔,你听说美国某个城市某个星巴克因为经营不善破产关门了,但是却不会听说中国的星巴克破产关门――中国人多,追求这种情调的有钱人少了你一个,总会多另外一个。

  我是个懂生活的人,但是,绝对不是个喜欢情调的人。

  不是我不懂情调,而是我不舍得时间、心情、金钱去刻意“制造”情调,更不认为情调带给我的心理享受会大于生活中随手捡识的感悟。

  我从来不想刻意去做大女人,但是,更不愿意刻意去做小女人,我只愿意做一个真女人,在该大时大,该小时小,让情调在举手投足间自然来去。

  冬日雪后,陪香港来的朋友去颐和园赏雪。归来,在百盛旁边的星巴克喝咖啡取暖,等人。

  咖啡厅里有些嘈杂,排队的人很多,脸上大多是焦急的表情;位子很少,有几个人竟然围在一张小桌旁边,大大的购物袋散落放在地上;有人在对着手机大声讲话,谈论着生意;小姐飞快地过来收拾桌子,不小心却碰到了高贵太太的白皙手指,赶紧诚惶诚恐地道歉;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在不远处的一张桌子处大叫:“妈妈快来,这人刚走”,手按着椅子,眼望着门口,一脸喜悦。

  一切与情调无关,我却感受到了一种情调――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百姓喜欢的是燕子本身?还是先前燕子栖息的王榭所代表的权力、富贵等意蕴?

  也许,作为当局者的百姓自己并不明白,但是,作为旁观者的我,心里是明白的:“燕子”在百姓屋檐下自然来去,如果人们把这燕子依然看成曾经飞过“旧时王榭”的燕子,那么对“燕子”的喜爱无疑带着虚荣和功利的成分。只有当“燕子”仅仅是“燕子”,与“王榭”毫无关联时,人们才能客观评论“燕子”可不可爱,讨不讨人喜欢。

  这无序、随意、散乱、嘈杂的星巴克,终于有点“中国特色”了,不再是大洋彼岸的美国星巴克在大洋此岸中国故作深沉的翻版。

  全球化是一个谁也无法阻挡的浪潮。

  其实,全球化并没有真正把人们统一于一种共同的文化,相反,人人穿同样的牛仔装、吃同样的快餐、听同样的音乐、喝同样的星巴克咖啡,却未必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全球化会使人们对于自己的身份较少安全感,并导致以种种努力来确认和维持各种不同的身份,并竭尽全力思考在逐渐趋同中自己保留的不同是什么。

  中国,正一步一步走在通向全球化的路上。这条路很漫长,因而充满了不可预知的惊喜与插曲。

  中国人的好奇心很强,遇上了很多让自己耳热心跳的东西,当宝贝一样揣在怀里,边走边玩;路越走越长,好东西越来越多,原来的好东西便被扔在了路边的草丛里,比如全国人民大玩特玩的呼啦圈。

  于是,曾经怀抱什么,曾经扔掉什么,反而成了特定历史阶段的有趣见证。

  我相信,总有那么一天,在星巴克喝咖啡不再和情调联系在一起,而是象我们早上喝杯豆浆、牛奶一样自然、随性;

  我相信,总有那么一天,在星巴克喝咖啡不再和小资阶层联系在一起,而是成为每个老百姓经济上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相信,总有那么一天,在星巴克喝咖啡不再和时尚联系在一起,而是变成普通百姓普通生活中一个普通事件。

  那一天到来的时候,中国人的生活质量肯定已经真正改进,中国人对待异国文化的态度肯定已经彻底卸掉了低首俯耳,中国人对西方诸国经济的态度肯定从顶礼膜拜转变成了平等注视。

  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才能说这条巨龙已经真正腾飞,才能说中国已经彻底旧貌换新颜。

  说不定,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时尚杂志在招呼大家:“去喝茶吧,那多有情调。”



现在也来发表我的文章
      
[相关文章]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