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文化 >> 网友原创基地
文章标题:【董华春】美国版“处子”与“脱兔” 作者:donghuachunbeida
文章类别:闲情偶寄 发布时间:2004-01-27
全文

  美国版“处子”与“脱兔”

  一稿:2002年7月13日,美国费城

  二稿:2003年4月8日,上海新锦江大酒店

  是4月的一个黄昏吧。

  我一个人,从费城那个律师事务所出来,站在站台上等火车。

  这样闲适而温暖的春天真是久违了,我的眼睛几乎不够用。

  我看到――春天的千万种花占据了这个小镇,艳粉色的杜鹃象天使一样轻佻热情得在尘世的每一个小巷留下足迹;

  我看到――浓郁的香气里两个十几岁的少年在车站对面半山的树下谈着那些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绝对温馨的情话,年轻的臂膀轻轻得拥在一起;

  我看到――树梢上偶然跃过的小鸟快乐得用翅膀在蓝天上划出优美弧线,而她们清脆的叫声充满了对自由的庆祝,就象刚挣脱出家长管束奔出家门的孩子的声音;

  然后,我就看到了她――一个穿着黑色夹克的女人,安静得坐在最旁边的椅子上看一本我不知道名字的书。在等车的二十分钟里,人渐渐得多了,但是她的头一直没有抬起来,俨然沉浸在书的情节中。

  在这样充满着生命力和喧闹的春日里,她的存在仿佛一首安静的小诗。

  巧的是,上车之后我们两个居然坐在了一起。

  这是个异常年轻漂亮的美国女人,虽然身上的衣服显得有些随意和破旧,但她眼睛闪耀着的单纯和明亮吸引了我,白色牙齿和浅浅淡淡的微笑使她的面庞更加鲜活。

  发现她手里的书竟然是我非常喜欢的《呼啸山庄》,于是忍不住和她打了声招呼并说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也许因为我的东方肤色在这个车上显得醒目,也许是因为旅途比较寂寞,她居然放下书本和我聊起天来。两个人从这本书的人物情节越谈越多,短短的三十分钟里她竟然告诉了我很多她个人的事情。

  因为家里穷,她15岁就辍学,到费城打工,先后换了很多份工作;现在28岁了,在市中心一家普通的餐馆作服务员。因为结婚早,她的儿子已经8岁了,在读小学,但是她的丈夫5年前就离开了她。

  孤身一人在这个城市里奋斗,她吃了很多苦,但是她说能够在租来的窄小的房子里面给孩子讲故事,人生对她还算不错。她说非常羡慕我可以到不同的国家可以读书,她不敢奢望走出费城更不敢想孤身一人离开美国到另外的国家去。她现在最大的梦想也就是多赚一些钱给儿子买他盼了两年的Play Station,另外一个梦想是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读大学。

  问她爱好是什么,她说她最喜欢读书,因为实际生活里面很多东西她都不能拥有,但是在书本里她可以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并保持对未来的向往,她可以思考很多东西并热情得生活下去,她说虽然现在工资不高,但是她相信总有一天可以实现每一个梦想,因为她一直很努力。

  “上帝总是很公平的”,她说。

  看着她充满憧憬的眼睛,我的心里竟然有了一种难言的感动。很多在学校里的人其实并不相信书本的力量,很多人以为离开学校就没有必要再读书,而这个不算幸福的美国女人却把书本当成了尘世里唯一的知己。

  她确实是这个春日里一首安静的小诗。

  那之后,我开始仔细观察很多读书的美国人,尽管我无法探知每个人对书本的态度,但是书本的无处不在深深震撼了我。

  在纽约的公共汽车上,急急坐下来的衣着鲜亮或破旧的人大多会马上从包里拿出一本书或厚厚的一摞档,旁若无人得翻阅起来,直到下车的时候才收好,整整衣装,匆匆离开;

  在华盛顿的国会大厦前草坪上,穿着牛仔裤的年轻人懒散得躺着,嚼着口香糖,翘着腿,读着一本厚厚的书,时而将书放在胸前看看远方沉思;

  在波士顿的地铁列车里,白发的老者背靠着车身五彩缤纷的广告,戴着眼镜看一本我无法知道名字的书,满是皱纹的脸上不时漾出笑意;

  在芝加哥的MiChigan大道上,站在街角等人的一位漂亮女孩一手拿著书翻看,一手撑着大大的遮阳伞,直到同伴来时匆匆把书放进背包里,两个人手挽手去逛街;

  在旧金山的咖啡馆里,穿着白衬衣打着领带的某位先生用铅笔在一本书上描画,咖啡杯上袅袅上升的热气把他的脸映得鲜活生动;

  在洛杉矶,一个十几岁金发碧眼的孩子拿着一本《绿野仙踪》蹲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看,不时发出“呼”“哈”的叫声,惹得游人纷纷过来和他拍照;

  即使是在拉斯韦加斯赌城的一个小超市里,我也看到一个穿着蓝色服务生衣服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在收款机旁低头读着一本书,有人来刷卡付款时他歉然得一抬头,飞快得完成工作。

  这些人读的书也许不都是我们所谓的“正经书”,但是他们读书的姿势和那种浑然忘我的神情触动了我的心,这些美国人――

  比我们节省的,难道仅仅是一些利用生活闲暇读书的点滴时间?

  比我们增加的,难道仅仅是一些脱离实际生活的书里的只言词组?

  在北京的地铁列车里,经常看到很多人在翻阅当天的报纸,但是几乎看不到有人拿着书本读。更多人是在交谈或者目光空洞得看着前方。大部分人把读书当成是在学校里才做的事情,他们往往认为告别学校就告别了读书生涯。

  是啊,生意场上官场上的事情又何须书本来搅和?觥筹交错和歌舞升平中谁还舍得时间来读书?也有喜欢读书充实自身的人,但只是在书房或卧室里才找出一些专业书来读;偶有喜读修身养性之书的人,但往往习惯集中一些时间做整体阅读。于是,你很少在休闲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看到有人拿著书读。

  某一天,我和T先生一起在波士顿乘地铁,他随手拿出一本Comparing Financial System来读。我的灵魂被狠狠撞击了一下,已成为“大家”的他并不需要这么辛苦得读书,但是他那么自然而快乐得在这短短的二十分钟读自己喜欢的文字,完全忘记了身边的一切。

  时刻在包里放一本自己喜爱的书,把读书变成一种习惯。那些在金钱和权力之外或者暂时无用的文字,总会在某一天厚积薄发,间接得改变一个人的灵魂吧?

  看来,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不是由学历来衡量,而是由他表面和内心对书本的尊重程度来体现;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不是由多少藏书多少图书馆多少教授来体现,只要看看多少平民百姓自觉主动得探索知识。

  我真希望,有一天,当我在北京街头的某辆车上读书时,旁边的人会给我一点理解而钦敬的目光,而不会在心里说,“她只不过是一个不得不读书的傻学生”。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的祖国必将真正强大起来。

  美国人并非总是这样安静,他们对运动充满着最原始的狂热。

  且不说正式的体育运动,只要看看那些普通人对体育锻炼的坚持和热爱就可以懂得这点。

  在春天的宾大校园里,每天我去跑步运动时,总会遇见很多美国学生和我一样活动在校园里。他们往往比我穿得少,运动强度比我更大。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学的棕榈大道尽头的草坪上,那些做着某种健美体操的三十岁左右的金发女人们。她们白色的运动衣在蓝色天空下绿色草地上显得简单而充满诗意。不知道她们因了什么缘由在夏日的晨光里集体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只知道那些人脸上洋溢的红潮让我更明白“生命力”不只是三个简单的字,而是可以感知到的东西。

  某个秋日,我坐在车上经过纽约的中央公园,隔着玻璃窗看到公园里一大队穿着短裤T恤的年轻人在跑步,队伍很长,以至于车行了两站,还看见队伍里女孩扎起来的辫子甩来甩去。同行的人告诉我几乎每周都有这样自发来公园慢跑的人。

  就在我们几个中国学生在中国城庆祝春节的那个冬日傍晚,迎面碰上一个高高大大的美国女孩,穿一件蓝色牛仔短裤紫色小背心在马路上跑步。自己身上已经穿上了厚重温暖的毛衣,而她强健的肌肉大大方方得接触着空气,同是年轻人的我几乎惭愧了。

  看多了美国女孩,就发现在这里“美女”除了眉眼的完美、身体的性感外还要够健康。真正的美女不会有小肚腩和赘肉,举手投足间要充满活力,弹跳力十足的腿和高高提起的臀部好像随时都可以把这个人送到体育场上去。相比之下,东方美女更像是画里娇弱的西施,美虽美也,却找不到野性和活力,更不用指望她们超强度得锻炼。

  仔细观察之后,我发现无论是在美国的哪个城市,公园里总是有慢跑或做体操的人,而且年轻人居多。

  在中国的公园里,更多的是老年人在打太极拳修身养性。也有年轻人、中年人开始真正重视身体,他们选择走进那些对普通百姓来说非常昂贵的健身中心,百忙中去的几次倒也颇有收效,但每月几千元的健身卡由于工作繁忙反而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对身体的重视和锻炼应该与自然融为一体,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放松自己,这可能比机械得锻炼肌肉更加重要。遗憾的是,中国的很多公园变成了收费的旅游点,鲜有人自得其乐得在那儿渡过与自己身体对话的一段时间。

  想想历史上那些被称为“东亚病夫”的日子,心里会屈辱得疼痛,并非保家卫国才需要强健体魄啊。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韩国总统金大中说过:“身体是健全思想的本钱。只有身体健康的人,才能在激烈的脑力挑战中生存立足并获得成功。”今天的我们,不可避免得要和别的国家进行经济科技智力的竞争,而基础恰恰是每个国民健壮的身体。小康不小康,首先看健康。

  最近几年,中国人对健康越来越重视。春节晚会全国大唱“健康歌”;申奥期间,北京街头多了公益性锻炼身体的健身器械,多了绿地;越来越多的孩子、年轻人加入了运动的行列。

  多么可贵的变化!

  每个人的身体力行比一个口号更能生动得体现国民性。当每个中国人每天都能拿出半个小时自觉锻炼身体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

  胡适说过,要考察一个国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如何对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如何对待女人;第三,看他们如何利用闲暇时间。

  的确,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独特的时间指纹。认识一个民族,其实就是去认识它如何使用时间。一个人可以做戏给别人看,但是一个民族不能够整体表演,一个国家的品性和特质总是由最普通的民众在最闲暇时刻的动作和表情体现出来。

  很多初到美国的中国人都会觉得“不以为然”,认为这里的城市建筑并不明显得比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更豪华漂亮,这里的人民也并不象想象中一样衣袂飘仙,这里的实际生活没有宣传得那么快节奏那么高效率;但是呆久了,就会非常“以为然”,并肃然起敬,深深懂得这个国家之所以在世界上处于龙头的原因。

  我也一样。

  我并不羡慕美国人随意的服装、自由富足的生活方式、轻松的心情,但我尊敬他们对书本知识的偏爱,对运动的坚持。

  大洋此岸的中国老祖宗告诉我,“静若处子,动如脱兔”。想不到,大洋彼岸的美国人给我细致详尽得诠释了这句话。

  安静时培养自己的修养内涵,运动时强健自己的身体。

  一个这样的人才是完美的人;一个这样的民族才具备深不可测的竞争力。



现在也来发表我的文章
      
[相关文章]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