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文化 >> 网友原创基地
文章标题:【陈实】抚顺旅思录 作者:chenshi7882
文章类别:观点交锋 发布时间:2003-10-31
全文
很早就神往抚顺,虽然它是一个工矿小城,倚在东北大都市沈阳一肩,聪慧而又柔顺,朴实而敦厚。但它在晚近的近现代史上给中国布置了令人寻味的悲喜剧舞台,在现当代工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缘去抚顺,它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那样深刻。 那年五月,我有幸到抚顺出差参加一个隆重的历史庆典。中国石化和石油两大公司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纪念30年前的这里的石油二厂建成投产了中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确,应该纪念。因为,那时树立起的并不仅仅是中国第一套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自行建设自行开工的大型工业化炼油装置。那一天应该说是中国石油化工工业的生日,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正是这一套装置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炼油工程技术,而且,正是从这里喷涌的第一吨中国高质量汽油,刷洗了一个进口洋油的时代,点燃了中国工业化的引擎。这套装置的建设投产的消息当时是严格保密的。但是这套炼油工业装置完成设计准备投产时,在北京正召开着第三届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周恩来总理站在人民大会堂的大会主席台上胸有成竹的向世界宣告:中国进口洋油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人民日报在投产的当日发表一条重要消息:中国实现了成品油自给。的确如此,从那时起,掌握了以流化催化裂化等五项工艺技术为代表的世界先进炼油工程技术的新中国打破了国际对她的技术经济的严酷封锁,打破了掌握这一技术的发达国家对石油加工技术的垄断,以自力更生的力量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陆续建起大型炼油和石油化工工业联合企业,一座座石化工业城在中国大地上崛起,把从油井里喷涌而出的原油变成源源奔涌的现代工业经济血液。中国炼油工程技术和石油化工工程技术从一张白纸开始变得斑斓多彩。拖拉机汽车飞机工业开始把中国带入现代化的高速发展道路上。没有使用洋油,中国的夜晚变得更明亮。仅仅30年,中国炼油加工能力就居世界第四位,流化催化裂化年加工能力居世界第二位。30年跨越了发达国家100年的炼油工业发展道路。中国从仰赖洋油的屈辱中走出来,使自己在世界上首先发现和命名的石油重新变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用语,恢复了中国的文化尊严。不仅仅如此,中国今天开始步出国门加工国外原油,向世界输出油品和石油化工原料,输出炼油和石油化工技术、设备和总承包工程项目。这一切都从30年前的抚顺开始。 抚顺,不仅是共和国石油工业的长子,而且是共和国炼油和石化工业的母亲。所以,应该纪念。庆典规模太小了,学校小朋友的锣鼓鲜花虽然好,但是并不能让世人了解发生这一切的意义以及与自己的联系。如果知道这一切的来龙去脉和时代背景,你知道这一切来之不易的历史曲折和命运般的历史选择,你一定也会感叹唏嘘的。 抚顺作为新中国炼油技术和炼油工业基地,是因为她的身上还残留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石油资源的失血的伤口。中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就建在日本在华的石油工厂废址上。抚顺石油二厂宣传部的朋友带我去看过日本攫取我国资源的煤炼油的矿坑。那是一个直径几十公里深达几公里的大坑。从这里掘取的原煤就是在抚顺加工为汽油被输送到日本岛,在日本再装入飞机和坦克作为发动战争的杀人战火又烧回中国的东北华北和中南以及南洋。深深的矿坑啊,你载满了中国资源财富和人民生命财产双倍流失的悲愤,你装满了军国主义烧杀抢掠的罪孽。空空的矿坑啊,你昭示的不仅仅贫弱民族一定要战胜侵略者夺回中国自己的主权才能赢得和平的历史启示,还一定有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实现民族自立自强富裕文明的历史真理。中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陈俊武在北京大学学习时曾经到抚顺的石油厂实习过,正是在这里下决心从事炼油工业工程技术的。大学毕业后,他苦苦追求进入炼油工业,国家解放和独立正好为他提供了施展才力的天地。装置总机械师童吾卫大学毕业含辱忍垢在日本的石油工厂熟悉了这里所有的技术。一大批莘莘学子从大学从全国从国外汇聚在这里。大风从矿坑深处涌起,烟尘在空中激荡,太阳苍白的悬在头顶,一个世纪兴衰存亡的信念在天地间呼啸。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这里的每一缕峰和一道阳光,深深刺激着经历了民族兴亡的人们,振兴民族炼油工程技术的雄心壮志从这里的矿坑中旋起,铸成他那一代人的不屈的信念,铸成了他们的事业的成功和民族石油石化工业的辉煌。站在矿坑的边沿,我忽然从风中听到国歌的旋律。这耻辱和仇恨的遗存难道不应该作为纪念馆,谁人站在这里能无动于衷呢? 中国的炼油工业从这里发轫不是必然的吗? 今天的抚顺,是一个重工业城市。石油化工,钢铁,煤矿,机械制造,工业企业一个接一个,使这座城市很少有政治中心的威严和商业中心的奢华。抚顺仍旧保存着古风遗韵。辽塔巍巍,古城残垣,至今犹在叙说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一条条惊人的历史真理。 历史在冥冥之中实现因果报应和平衡。抚顺,这个名字,带着屈辱和美德,很有点历史印鉴的意味。 满清帝国从这里出发,踏出了一个960万平方公里,不,远远比这更大的中国版图。民族冲突和融合带来的开放的观念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但是,统一中国之后的闭门锁国政策,又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任人宰割和欺凌的积贫积弱的国家。满清政权于马上得之,却衰落于工业化的机器和大炮军舰之下。看努尔哈赤的陵寝祖庙,参观抚顺战犯改造所改造中国末代皇帝的监狱,一段历史是那样让你回味,刻骨铭心。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以此为基地,也是以此为墓地的。抚顺战犯管理所,最初是日本侵略者建造的关押中国人的监狱,但最终成为他们自己脱胎换骨洗涤灵魂重新做人的熔炉。战犯管理所大门口树有一座石碑,乃是战犯们为抵抗他们的侵略而牺牲的中国抗日烈士而树起的赎罪纪念性建筑。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从1930年入侵东北开始,侵略中国历达15年。而从1950年苏联归还战犯,开始在这里改造战犯到1964年3月完全释放战犯,也恰恰是15年。历史得到了均衡。 战犯们杀人放火嗜血成性谋略奸诈,军国主义的毒汁浸透了他们的灵魂。他们是军国主义的中坚和模本。可以想象,改造战犯灵魂的工作该是多么艰巨。它比打赢战犯的战争还要残酷。不仅需要谋略和勇气,而且需要人类最最珍贵的良知和宽阔的宽恕胸怀。看战犯管理所的展览,方才知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东北和全国人民一样食不饱腹衣不蔽体,每天三两粮食作为口粮,有多少生命饿倒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但对战犯的供应却保持着每天羊肉牛肉猪肉香油和精粮的足额定量供应。这些被改造的战犯今天不知是否了解,中国人如何以德报怨,以牺牲自己来换取杀人恶魔的灵魂再生。在抚顺白骨馆,我看到了这些杀人恶魔的凶残纪录。一片片的尸骨白刷刷的展示了历史的恐怖。有这么一个村子,一千多口人,男女老少,手无寸铁,被强行集中在这里,遭到了机枪的横扫。一对双胞胎男孩,死在妈妈的怀抱里。子弹从小孩的颅骨穿过,那弹孔清晰的记录着善良如何无奈于残暴。一位孕妇和她的胎儿被枪杀之后,几十年来化作了仅含一点点白骨的见证符号。在这里,尽管是一片片白色的骨片,但比所有的白纸黑字的教科书的狡赖都更有力,它以无辜和软弱驳斥了所有的谎言和欺骗。我深深被残暴震惊。给我开车的司机沉痛的告诉我,他一家七口人,有六口被奸杀枪杀和喂了狼狗。他六岁流浪在外得以生还。他沉缓的语调仿佛容藏了情天恨海,那是家族的不可泯灭的耻辱和仇怨。他告诉我,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是中日两国人的福分。不过,这个仇,我一家的仇也应该记得。好了一切都好。不好,不管记不记得让不让人知道,我们都记得。你不记得也没用。你不让人知道不认账也没用。因为我们只有那一次耻辱就够了,决不会容忍有第二次。中国人以宽容大度和牺牲,以人道和文明对待造成这一片片白骨的战犯的精神,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一个民族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和是否真正能感化凶残的人性。战争赔款,的确无法赔偿上千万个屈辱死去的生命,无归的灵魂和透心的耻辱。但制造白骨的罪犯们的残活者和他们的后裔连一句道歉和反省就羞于出口吗?中国人酷爱和平,创造财富和快乐安定的生活,正因为如此,难道允许法西斯幽灵死灰复燃吗? 中国人应该自信自强。 没有时间去凭吊张作霖先生的陵寝, 不知道海峡那边同一血脉同一耻记的同胞,为什么没有准许张学良将军回乡祭祖。张少帅被迫放弃东北遭国人唾骂过,但他毅然决然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全国的义举却永远令人敬仰。 抚顺充满了历史的辩证。 抚顺充满了未来的启迪。 在抚顺望花区,我看到了雷锋的高大的塑像。这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他的为他人服务乐于助人的品德,勤奋学习工作的精神,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立场,一言一行谨于修养的品格,矗立起一座中国人的雕像。这是一个不可征服的民族之魂,他可以以美德征服人心。抚顺的这一座雕像在屈辱和多难的土地上把中国和中国人推向了世界。让世界认识了什么是中国精神什么是中国人,为什么中国是不可战胜的。我仰望着雷锋永远青春的面庞,心中涌动着青春的热血。我随在一队红领巾队伍后面在雷锋面前虔诚的宣誓。 抚顺是一部历史教科书。抚顺是一部连续剧。抚顺是一座档案馆,是一座纪念碑。抚顺是一座工业小城,抚顺是民族精神之乡。抚顺留下了我不尽的眷恋和思索。

现在也来发表我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