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文化 >> 网友原创基地
文章标题:【xufeng】极地·危寒 作者:xufeng0871
文章类别:观点交锋 发布时间:2003-11-04
全文

  就像《第一次亲密接触》让我们为jht和轻舞飞扬毫不吝惜的洒泪,《上海宝贝》让我们对卫慧等美女作家争论纷纷一样,《三重门》的出现,让人们记住了这样一个名字——韩寒。

  这是一个不一般的男孩,并不全因为他出过一两本书。他的早慧,他的率直,以及腼腆中微露出的几许得意的狂傲,都可以向世人证明他的与众不同。韩寒,已不在单纯的去代表一个人,他已经在议论和炒作中上升到一个高度,升华为一种现象,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和现象的产生,又确切的让不少人感到了一点希望,一点快意,以及一种似乎源自极地的痛彻脊髓的寒冷。

  关于文学

  说韩寒而撇开《三重门》不谈,实在是对语者的一种辛辣讽刺,我不愿直面尴尬,所以先说《三重门》。尽管它的风靡与媒体的肆意炒作有着微妙的关系,但是从心底说:《三重门》不失为一部好书。书中的情节固然不如武侠言情般跌荡和别出心裁,谴词造句也没有诗歌那样雍容华丽,但那种敏锐、幽默以及一针见血的笔调却只能令世俗小说望其项背。

  看《三重门》,也许你会像看一般小说那样一目十行,但是你会再拿起来,再翻上一遍,两遍甚至更多,。书中的幽默会让你笑,发自内心的笑,但又不止是笑,笑过之后你会思考,朦胧中似乎文字变成了刀剑,刺向自己,刺向这世界,让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和后怕的矛盾。睁大双眼,才看清满是笑意的纸上赫然泛着一股黑色。从字面上你根本难以判断作者的年龄。

  这——就是韩寒,一位在作品中成功的跨越了一个时代的作者。

  在名利的包围和笼罩中,韩寒显出了出人意料的冷静和淡薄,以及作品中找寻不到的现实:文学和汽车,他更喜欢后者。因为在更多的时候,他会首先想到出去飙车而不是坐下来写作,文学可能会成为他今后生存的一种手段,但他最爱的还是汽车……

  与众多靠文学成就了名利的人相比,韩寒显得过于平静。可是,也就是因为他的平静,他的率直,让我们从心底感到欣慰,毕竟他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生命并没有因为名利的冲击而风干而脆弱,相反,他让我们确信他还真实的存在着,以一种超越生活的可怕的状态。

  关于盗版

  时至今日,盗版这种高智商的盗窃行为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进而席卷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盗版软件,盗版光盘,盗版书籍比比皆是。在金山公司为抵制盗版忍痛底价抛售软件时,在影视界璀璨群星大搞反盗演出时,在余秋雨们像贩卖毒品般交付书稿时,《三重门》同样免不了被“翻来复去”的命运。韩寒理所当然的作为主角被推到了最前沿,没有一丝愤懑,相反,他看似无奈的眼神中透出了几许得意:他以为他的读者是应该具备辨别盗版的能力的,如果是连这点能力也没有的读者,失去了也不必可惜。

  好狂傲的口气!

  恐怕当今文坛的泰斗们也没有胆量说出这样的话。毕竟,因为读者,才会有他们的成就,因为读者,才会有他们的辉煌,读者,才是他们高高在山的基石。

  可是仔细一想,正是因为对于读者的尊重,韩寒才会说出这样的话,他在乎他的读者,他也相信他的读者。正是为了追求读者群的完美,他抛出了他“大逆不道”的言论,也许曾经有人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是在各种条件的诱惑之下,“逞一时之快者日趋寂寥,韩寒以真性情孤首。相形之下,那些被铜臭熏蒸过的人们有些渺小,有些黯然,有些忸怩作态。

  率真的性格,牺牲的勇气,以及对于社会敏锐的透视的表达,构筑了韩寒,韩寒也由此更显得身影的潇洒和步履的放达,自他的身后,扬起一阵尘土……

  之外的话

  掩卷《三重门》,我陷入了沉思:韩寒,无论是作为一个人还是一种现象,他的出现是时代必然的结果抑或是社会偶然的杰作?若属偶然,他又实在经不住一册又一册稚气犹存的书本的冲击;而——至尽才出现一个源自钱钟书风格的韩寒也使必然无从解释。

  写到这里,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词——地域文化。不知为什么会想到它,可能在我的潜意识里韩寒的出现与地域文化也沾带了一点关系吧。余秋雨说过:上海文明,首先是一种精神文化特征。

  那么来自上海的韩寒,作品中是否也蕴涵了一股强大的地域精神文化的力量?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这些年来,文坛不断有人自上海发迹,一时间文学也变得颇受争议。在文化开放的大格局下,毫无疑问这是时代的潮流。但是,这代表的到底是文化式样的解放还是文人自身思想摧残的倒退?

  上海人的生活中充满了对于外来文化的不屑和暗暗的抵制,但同时,他们又习惯将外域文化悄悄的溶进心底,在琢磨的同时也强加给自己一份尴尬。

  《三重门》中有上海文化的体现,但是还不足以让人在幽默的影射中找寻一个支撑尴尬的支点。所以在上海厚重而复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单用一部《三重门》去发掘上海文明的主旨与精髓显然是不够的,太单薄,显得有点失去了理性,有些不自量力。

  严格的说,韩寒算不上一个好学生:小学和初中只能用一个“混”字来概括,而高中则凭借体育特长进入重点,之后在不断的考试中红灯高挂。至今,他还只是一名休学在家的老高中生。可以说,在学习上他除了对于文学敏锐的透视和预见能力以及独到的表达方法之外,他一无所有。因此,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之前,他一直沉默,一直平凡……

  是新概念大赛给了他机会,是新概念大赛给了他信心,是新概念大赛给了他一个展露头角的舞台。他也因此走上了神坛。所以新概念大赛成全了韩寒,但同时也是韩寒成全了我们:因为韩寒,我们看到了新文学创作的希望,我们听到了当代青年个性的呼喊,也让我们对于社会对于文化的接触和理解更加的清醒和理智。

  也许,还不止如此。

  远离了课本,远离了教室,也远离了挤独木桥的那份胆战心惊,韩寒走上了一条与常人背道而驰的路,并在属于他的路上越走越远,留给世人一个惨淡的背影。

  他,是独自走上了一个极端,像珠穆朗玛。

  带来的,有寒冷,有快意,还有众人春天般的企盼:

  韩寒,一路走好!



现在也来发表我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