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家们暗地里经常咕哝的一句话;国有企业改革有买棺材的钱却没有吃药的钱。其意思:本来某些国有企业各方面的情况还是不错的,就因为缺乏必要的技术改造资金而垮了台,政府到头来不得不花大钱处理破产的国有企业——既然政府花得起钱“买棺材”,为什么当初不掏点银两来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吃药”)呢?
我个人其实不太同意这句话的说法,因为我认为“关门走人”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华山 路一条,为此花点钱买棺材实在是值得。不过,在这篇小文中,我不想对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作太多评论。醉翁之意不在酒,我只想借此意思提出一个非常简单的命题:无论一个国家,或是小小寰球,都有必要建立起有效的社会修补机制,防止社会断裂、防范社会危机。
或许有人要问:有市场就行了,应该多发挥市场的作用,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修补机制”呢?市场当然好,但理论上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考虑,建立社会修补机制当且仅当不建立的机会成本为更大时。显然,完全自由放任,无论是一国还是全球,是有可能在一段时期引起严重的贫富分化的,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也,而没有饭吃的人当然随时可能铤而走险、采取种种极端行为,最终导致的是难以想象的巨大的社会成本。这样,给定社会断裂的成本,事前掏钱买药,建立起社会修补机制就是合乎理性同时更有效率的选择。
其实,早在“9·11”之前,就有聪明人提出过盛世危言:“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已经造就了一个非常不公平的世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是很危险的,因为一个不能为失败者提供任何希望和援助的体系,很容易被绝望的行动所破坏。”(索罗斯:《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并提出了包括类似于“建立社会修补机制”以及“建立全球政治架构”等一系列“改革全球资本主义”的主张。但是,这些意见显然未成气候,事实上,在全球化、市场化、私有化大潮滚滚的趋势下也很难成为主流,逆势而动嘛!于是,人们不得不吞咽全球性社会断裂的苦果,并为之付出几十倍、百倍和千倍的代价。
最明显的是科索沃危机,其后果“充分揭示了可投入军事行动的资源与可用于建设性目的的资源之间的极大差距”。如,美国的国防预算高达2600亿美元,对外援助却只有130亿美元。又比如,在对南联盟的轰炸中,北约足足花费了20-40亿美元,但北约国家却难以筹集5000万美元帮助黑山共和国的经济改革。其实,美国要是多花点钱在对外援助上,它的国际预算就可以大大减少,而类似于“9·11”这样的恐怖事件甚至可能不会发生,由此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当然也就可以避免。而北约呢,要是在南斯拉夫第纳尔贬价时能够出点血提供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也许用不着花那么大的力气来对付米洛舍维奇了。看来,有钱“买棺材”无钱“买药”的事在国际上相比于一国之内更加常见。
以笔者之见,“9·11”事件所反映的所谓民族矛盾、文明冲突只是表象,其经济利益的矛盾是更加深刻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全球化利益分配不均,一部分人被持续边缘化后绝望心理的歇斯底里反映。如果小小寰球凉热太过悬殊,“爆炸”是注定的事。好比说,有人没房子住,打不过你,同时还特别恨你,怎么办?打你们家儿子、砸你们家窗户的危险就会出现。既然如此,花点钱买个稳定不就比出了事满大街惩罚凶手更符合效率原则。(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