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边区地位,功绩青史留名 | ||
---|---|---|
http://cul.sina.com.cn 2006/02/10 00:07 炎黄春秋 | ||
捍卫边区地位,功绩青史留名 1939年1月底,刘奠基奉阎锡山命令,受聂荣臻和宋劭文的委托,与胡仁奎共赴陕西宜川二战区司令部汇报边区军民反扫荡的情况。6月,蒋介石得知情况,给阎锡山发电报:“闻刘定庵、胡梅亭(胡仁奎)两兄在尊处,请着来渝一谈。”阎锡山向刘奠基、胡仁奎出示蒋的电报,征询二人意见。刘奠基担心蒋介石旧话重提,当面下令取消晋察冀边区,不好应对 到达重庆第二天,蒋介石召见,刘奠基、胡仁奎、梁化之三人晋见。刘奠基、胡仁奎转达了阎锡山对蒋介石的问候和致意。蒋介石告之:你们来自前线,对抗战很有经验,请你们来住几天,对抗战工作提一些意见,以便中央参考。第三天,蒋介石再次召见,要求汇报边区政府成立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和边区国民党的情况。胡仁奎汇报了边区政府工作情况,刘奠基汇报了边区国民党组织筹备恢复的情况,蒋听得非常认真。由于时间关系,蒋介石要求把书面材料留下,并且指示刘奠基向朱家骅详细报告边区国民党组织的情况。 由于刘奠基等来自山西抗日前线,在敌后坚持抗战,受到大后方国民党和重庆社会各界的重视。陈诚请刘奠基在国民党中央训练团的早会上专题介绍边区人民抗战和国共合作的情况。刘奠基讲述了一位边区妇女送子抗战的真实故事。这位妇女的大儿子参加抗日战斗,不幸为国捐躯。安葬大儿子后,她立即领着12岁的小儿子参加八路军。并且嘱咐儿子要多杀鬼子,保卫国家,为哥哥报仇。刘奠基同时介绍了边区国共两党真诚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大好局面。许多学员听后很受鼓舞。但是,也有学员公开指责刘奠基替共产党张目,并且煽动少数人要和刘奠基辩论。胡宗南知道后亲自出面制止。陈诚和朱家骅遵照蒋介石的指示,主动征求刘奠基对抗战工作的意见。刘奠基提出: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在国际上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关注,许多国际友人和盟军官员都来晋察冀边区考察,边区对日战斗已经深入到北平和天津等华北大城市外围,对整个华北的抗日斗争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中央政府应该继续支持边区的抗战工作,中央政府可以指示华北地方政府,积极配合边区军民的抗敌斗争,共同扩大抗战成果,为最终收复华北,收复平津做准备。同时,刘奠基请求国民党中央尽快释放张学良,让他组织东北军旧部投入抗日前线,激励东北人民的抗日救国斗志,增强东北的抗日力量。 在重庆,刘奠基一行积极与社会各界交往,大力宣传介绍晋察冀边区的情况,使更多的人士了解、同情、支持晋察冀边区的抗日斗争。重庆各派别和各阶层人士也主动与刘奠基和胡仁奎接触,通过他们直接了解敌后抗日斗争的情况。甚至连朝鲜的李承晚、军统的戴笠,以及很多在重庆的国民党军政要员都与刘奠基、胡仁奎交流过抗战意见。 在重庆停留近1个月,刘奠基通过蒋介石的侍从长张治中将军向蒋介石辞行。蒋介石于次日请刘奠基和胡仁奎在私宅共进午餐,徐永昌作陪。午饭非常简朴,餐后刘奠基请委员长对边区工作做指示。蒋介石说:你们回到晋察冀后,请转告同志们,精诚团结,坚持敌后抗战。你们要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多加联系,争取支持。最后,蒋介石送客人到客厅门口,并且看着他们出门后方返回。第二天,蒋介石又派人告诉刘奠基和胡仁奎,要用专机送他们回二战区。当得知刘奠基和胡仁奎要到成都时,蒋介石又安排专机,并电令四川省主席邓锡侯妥善接待。刘奠基看到蒋介石没有撤销晋察冀边区的意思,连夜打电报告诉边区政府。据说,接到刘奠基的平安电报后,晋察冀边区军民欣喜万分,特地召开群众大会传达,并且组织了庆祝活动。刘奠基从重庆回到晋察冀边区后,边区政府又组织了群众欢迎大会,迎接刘奠基,庆贺边区政府得以继续存在。 重庆之行,刘奠基利用国民党代表身份坦诚向蒋介石进言,做了大量国民党上层人士的工作,他殚精竭虑,捍卫了晋察冀边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果。1943年1月,在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他再次当选为行政委员会委员,兼任实业处处长。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以晋察冀边区无党派人士身份与他同赴重庆的胡仁奎,早已是中共秘密党员,受党的指派,胡仁奎在重庆期间,利用和朱家骅北大师生的关系,加入了国民党,并且得到国民党上层信任,打入国民党特务组织。抗日战争中后期,由于国民党坚持反共立场,国共两党合作不断出现分裂,两党摩擦不断,刘奠基非常痛心,又非常无奈,他不愿卷入内乱,决定将边区国民党事务交给胡仁奎全权管理。胡仁奎使命所系,正乐得如此。1943年,刘奠基公开发表声明退出国民党以示不满。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心系民族,胸怀大义,摈弃私利,一心为国。正是有了这一胸怀和信念,他脱离国民党后,一直以无党派人士身份继续在晋察冀边区政府从事抗日工作,直至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参加了华北人民政府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新中国的建设,为人民的事业倾心竭力。中国共产党则给予了这位爱国民主人士以应有的荣誉和关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