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2005年度《炎黄春秋》杂志 > 正文

带头实行新老交替的谭启龙

http://cul.sina.com.cn 2006/02/10 00:34   炎黄春秋

  作者:杨汝岱

  谭启龙同志是井冈山出来的老红军,建国之初就担任省的主要领导职务,先后当过五个省的省委书记。1980年初调到四川,时年67岁。他满头黑发,步履矫健,精力充沛,平易近人,是省委德高望重的老“班长”。

  启龙同志到四川不久,即在1980年2月,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五中全会,主题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强调要保证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承担起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就必须改革现行干部制度,把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提拔起来,解决交接班的问题。启龙同志回来传达时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几十年和平时期的积累,形成干部队伍的逐渐老化,“文革”十年破坏更造成青黄不接的局面,解决接班人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非常迫切,刻不容缓,这个重任落到我们老干部的身上。当时四川省委常委的平均年龄是61.1岁,8位书记平均年龄63岁,省委165名委员和候补委员平均年龄58.5岁,3/5的成员超过60岁,成渝两市常委平均57.2岁,省级厅局长平均也有57岁。面对这种情况,启龙同志和省委其他老同志,怀着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干部新老合作交替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来抓。

  1981年,中央印发了陈云同志《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的重要文章,在十一届七中全会后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座谈会上,陈云同志和小平同志又专门就这个问题讲话。谭启龙和省委第二书记、省长鲁大东同志开会回来后,加快了培养选拔中青年干部的步伐,从1980年4月到1981年底,全省挑选了2800多名中青年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经过省委和中组部领导反复考察和选择,这年下半年开了175人参加的常委扩大会酝酿讨论,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省委常务会通过了增补的候选人名单,报请中央批准,在1982年1月的省委三届六次全委会上进行了选举。在赋予我以省委常务书记重任的同时,杨析综、聂荣贵同志担任了省委常委、副书记,那年我们三人分别为55岁、53岁和49岁。新进入常委的吴希海、伍精华等同志也是50岁左右。

  这时,省委着手筹备召开省第四次党代表大会,启龙同志在亲自抓工作报告起草的同时,加紧酝酿换届后班子配备和机构改革的方案。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中央领导机构在新老合作交替上迈出了很大步子,小平同志从第一线退下来,担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为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做出了表率。在贯彻十二大精神的省委三届七次全会上,启龙同志提出,开创四川工作新局面,要解决思想、行动、班子、作风这四个相互关联的问题。要按照干部队伍“四化”的方针,搞好交接班,建设开创新局面的班子。他说,正确对待老干部与中青年干部“一退一进”,对我们老同志来说,是一个实际的考验,退和上都是一场革命。启龙、大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态度积极主动,6月份就表态要退出领导岗位,当时省里和下面不少同志都希望他们留下来“过渡”几年,他们不同意留任,向中央要求两人先退下来,中央原则上同意退的意见,但要他们暂留任过渡,培养接班人。十二大以后,省委连续开了十多次书记、常委会议,讨论省级机构改革,着重研究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的配备问题,会上会下仍有不少同志挽留他们。启龙、大东同志向大家做了许多说服工作,最后向中央报了两个方案:一个是按中央原定的办法,谭、鲁留任过渡;另一个是谭、鲁等8名老书记退出第一线,由杨汝岱、杨析综同志分别担任书记和省长。上报时写明:谭、鲁和多数常委是倾向于后一方案的。

  启龙、大东同志仍放心不下,在方案报出后,又在11月4日联名向中央写报告,再次表明他们的态度,并从四个方面陈述实行第二方案,把步子迈大些的好处:一是主要担子放在中青年干部身上,更能使他们增长才干,锻炼成熟;二是分析了提上来的同志的条件和表现,认为能够胜任,如果过几年才接班,又可能成了过渡性的班子;三是讲年岁不饶人,精力比过去差了,早些交班比较有利;四是四川老干部多,带头退下来更有利于做其他同志的工作,当顾问后仍可在传帮带方面起作用。报告结尾时说:“这个问题我们考虑很久,曾多次提出,现再次向中央提出恳求,请中央予以批准。”11月下旬,到京参加全国人代会期间,他们又当面向中央机构改革指导小组汇报了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调整方案,以及省顾委、省纪委、省人大、省政协主要负责人建议名单。

  那段期间,中央用了很大精力研究讨论省、部级班子的调整方案。中央机构改革指导小组研究了好几个省报的方案后,向中央推荐四川的调整方案,认为:“已报来的几个省的方案,唯有四川的方案,使人耳目一新。”12月1日,中央书记处开会,一致赞成并通过我省的方案。12月7日,中央就四川省领导班子调整发出通知(中发〔1982]52号文件),把四川方案通报给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党、政、军各部门的党委,通知中表扬四川省委对党政领导班子的调整,思想上组织上准备较早,决心下得好,步子迈得大,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在年轻化方面有重大突破,并以“思想解放、见高识远”来肯定和评价启龙、大东同志的高风亮节。

  换届后那两年,彭真、薄一波、宋任穷、万里同志先后到四川,都高度赞扬启龙、大东同志率先退出省级主要领导岗位,积极帮助支持新上来的同志大胆工作,较好地实现新老合作交替,认为这不仅对推进四川形势起了很大作用,而且在全国带了个好头。一波同志还说,小平同志讲新老交替讲了那么久,开始总是推不动。“一退一进”,有人说是进难,退比较容易。事实证明,只要思想解放,放眼全党去选人,进来不算难,实际还是退难。四川打开了这个思路。启龙同志讲得对,担子压在身上,才能培养出来。现在全国基本上采取了四川的作法,交下去比较自然。由于启龙、大东同志的带头,加快了全国机构改革的步伐。

  启龙同志从一线退下来,担任省委常委、顾委会主任后,继续对我们进行传帮带。他多次在省顾委会议上讲,我们是省委的参谋助手,主要是支持,其次是协助,把委托给我们的事处理好。要又顾又问,谦虚谨慎,不干预现在班子的工作,不当指挥员。他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调查研究、联系群众上,从不发号施令,从不批条子。发现了什么情况就在早晚散步的时间跟我边走边说,提醒我注意。他处处以身作则,带头搞好党风。他非常重视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为省委谋长治久安之策,在组织编纂出版了全国第一部省情——《四川省情》之后,除了建议我们组织研究四川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还建议编写出版《蜀乡状元谱》、《天府企业家》,用典型来推动城乡民营经济的发展。1986年离开四川前,他再次分别走访了令他十分牵挂的川北老区和攀枝花、凉山地区,写出了《川陕革命老根据地人民仍然很穷》和《开发攀西势在必行》的调研报告,通过省委和中顾委呈报给中央领导同志,为四川贫困山区和民族地区发展而呼吁、献策。启龙同志十分关心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在组建四川省科技顾问团、繁荣社会科学、振兴川剧、成立四川省诗书画院、发展旅游产业等方面,都花费了不少心血。他用实际行动书写出“绚丽归于平淡”的晚年历史,他的言传身教对我们这些后来人是很好的榜样。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890篇。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