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媛:愿为民间文学做园丁(组图) | ||
---|---|---|
http://cul.sina.com.cn 2006/03/14 00:18 新浪文化 | ||
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个未被人们注视的女性,踏上了自已后来慨叹为“用上所有时间也干不完”的毕生事业的漫长征途。她就是终于以自已的勤奋和无私奉献,成为 地处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是一个风光壮美,物产丰富、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独特的边疆省份。除汉族外,还有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他们长期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之间,因此在这广袤平原之上,蕴藏着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王士媛就出生在这里,在这里她很小就受到了北方民间文化的熏陶。至今她还可以清楚地讲述许多孩提时代从长辈那里听到的美丽传说。这就是北方民间文学对她最早的启蒙教育。 上世纪50年代末,王士媛在北方文艺出版社任文学编辑,从那时候起,她开始大量接触民间文学作品,并由此对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9年,王士媛被调到省民间文艺研究会(后改为民协)主持工作。从此便全身心投入了一个她真心热爱的事业。刚开始,事情没有王士媛想象的那样简单,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当时只有两个人,办公室在走廊尽头,是一个用卷柜隔开的狭小地方,俩人共用一个办公桌。没有资料,没有成型的队伍,成为他们当时最大的困难。但天性乐观,从不言败的她很快便进入角色,开始了创业性的工作。她不但注重自身学习,肯于钻研,相信勤奋出真知,还不断深入基层调研、采风,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在广泛联系群众、征集稿件中,结识和团结了一大批民间文学骨干份子,发展了会员,并广泛组织挖掘整理镜泊湖民间故事和五大连池民间故事。此后,《镜泊湖民间故事选》、《五大连池的传说》相继编辑出版,从此黑龙江省民间文学宝藏的第一垅沃土就被王士媛破开了。 在其后多年时间里,王士媛又有重点地组织了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及民俗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并编印出版。其中的大量作品,填补了我国民间文学的空白,为我国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宝贵财富,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随着全省民间文学抢救和挖掘工作成果的大量积累,一支专业队伍也在王士媛的带领下不断壮大起来。 熟悉王士媛的同事和朋友,都十分钦佩她的敬业精神、助人精神和奉献精神,对她的为人处世也赞不绝口。王士媛的朋友讲,每次到北京开会,她都是大包小包地提着,包里装满了稿子、信件,她总是抓紧每个休息时间改稿和复信。王士媛将每个被她发现的民间老艺人、老故事家都视为珍宝,十分敬重,热情关照,虚心学习。在她的提议下,主持召开大会,授予葛德胜(赫哲族,已故)、傅英仁(满族,已故)两位老人“民间说唱家”、“民间故事家”称号。人们还记得,王士媛陪同老艺人吴连贵(赫哲族,已故)、高凤阁(锡伯族,已故)到北京开会时,不仅主动带领他们到处参观,到医院检查身体,还每天为吴连贵老人写活动日记。现仍健在的赫哲族著名民间文艺家尤志贤只要见到她就说:“你领着大伙把那么多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下来,都印成书保存下来,一个女同志太不容易了!你为我们民族立了大功啊!我们感谢你呀!” 在赞扬和荣誉面前,人们常听到她发自内心的坦言:“抢救遗产是历史给我的任务,我不赶紧做,就是失职,就是罪过,会受到谴责的。功劳不是我的,是大家的。”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在评价王士媛时说:“中国各省市如果多几位像她这样的园丁,我们的事业就更生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