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从美元换枪支到工作换枪支(2) | |
---|---|
http://cul.sina.com.cn 2005/06/07 15:56 看世界 | |
开辟海上通道 火树银花,闪耀夜空。这样的场面不是烟花表演,而是以色列军舰向海面上的木桶发射炮弹。 漂浮在海面上的十多只木桶看来没什么特别,然而中弹之后的强烈爆炸足以证明:桶内 除了地下通道,巴勒斯坦武装人员近年来还开辟了“海上航线”。半人高的木桶以夜色为掩护,随地中海波涛漂至加沙岸边,等待有人来取。 开挖地下通道可谓难度大、耗时长,一旦遭以色列摧毁,前功尽弃。相比之下,海上军火贸易立竿见影,但成功率更低。因为加沙地带地中海海面早已被以色列军舰控制,一举一动都难逃监控。 另外,巴勒斯坦民间中流传着一种令人吃惊的说法——巴武装人员竟从加沙犹太人定居者手中购枪!根据以色列政策,成年男性定居者可随身携带武器,大型定居点由军队守卫,外围筑有防御工事,小型和孤立的定居点可以建立自卫队,并自行筹款购买武器。 这种说法自然没有得到官方证实,但巴勒斯坦人从以色列与加沙地带交界处的军火黑市购枪却时有报道。看似生死对头,唇齿相依的地缘关系,决定了发生任何“交易”的可能。 与巴勒斯坦激进组织手中五花八门的武器不同,巴勒斯坦安全部队几乎全部使用AK-47半自动步枪。根据1993年巴以《奥斯陆协议》建立的巴勒斯坦安全部队有兵力3万左右。但是,同样根据《奥斯陆协议》,这支部队的任务是维持内部秩序,不能同以色列交手——实际上,以其实力对阵以色列军队,无疑是“鸡蛋碰石头”。过去4年多起流血冲突中,虽然办公室、训练场所等建筑遭到以色列毁灭性打击,但巴安全部队始终“按兵不动”,没有正面交火,客观上保全了这支队伍。 然而,在收缴内部武装的问题上,巴勒斯坦安全部队扮演了尴尬而又重要的角色。 “工作换枪支” 2003年6月,巴以正式启动美国主导的“路线图”计划。解除巴勒斯坦激进组织武装,成为这项计划规定的巴勒斯坦政府应尽义务之一。 然而,时任巴勒斯坦总理的阿巴斯刚一宣布接受“路线图”计划,立即遭到巴激进组织强烈反弹。哈马斯等持枪上街、武装游行,显示其决不交枪的决心。 2003年8月,阿巴斯下令查封地下通道。巴安全部队在拉法采取突击行动,捣毁三条用于走私武器的通道,每条长约200米。安全部队遭到当地居民围攻,因为通过地道运来的,不仅仅是枪支,更有以色列封锁之下居民很难买到的奶酪、香烟、茶叶等生活品。 阿巴斯不敢强行收缴枪支,以色列方面又表示不满。阿巴斯政府最终倒台,也正是与两头受气、难以作为有关。 “工作换枪支”的计划并不新鲜。曾经在阿巴斯内阁中担任安全事务部长的达赫兰一年前就提出过“美元换枪支”计划。以每杆枪2000美元的价格,换取武装人员手中的武器。然而,计划推行当时,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的对立情绪高涨,个别人纵然有心换枪,也怕遭到“叛徒”的骂名。达赫兰的计划在无声无息中作废。 而今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的强硬派领导人纷纷遭到以色列“定点清除”,组织实力大不如前;其经济来源又遭美国切断,陷入严重经济危机。此时,阿巴斯将达赫兰先前的“美元换枪支”计划重新包装,推出“工作换枪支”,正是时候。 生存空间日益狭隘的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屈服于眼前局势,不得不向政府妥协,接受停火协议。然而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在日后蓄积能力,反戈一击?阿巴斯收缴枪支的举动,正是从长远考虑,对激进组织实施由下至上的瓦解。 失去经济来源,手中无枪的巴勒斯坦组织,大多数成员又成了“工作换枪支”的受益者,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自然无力、恐怕也无心,再跟政府作对。即使日后有激进组织头目决心东山再起,也很难成势。 (本文摘自《看世界》2005年第6期) 编辑:小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