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尼牙孜老爹,新疆火焰山下“掌灯人”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2/23 12:05 DEEP-中国科学探险 |
已经是9月,但吐鲁番盆地的暑气远远还没到消退的时候。临近晌午,太阳已经非常灼人。阳光毫无遮拦地直射在吐峪沟的山腰上,透过那密密匝匝满是小窗洞的土墙,在地面布下层层叠叠的剪影。这天是周六,但大人小孩都去赶巴扎(集市)了,整个村子寂无人声。80岁的尼牙孜老爹望望日头,估摸着是时候了。于是他从自家的水缸里舀了些凉水,灌进一个白铁皮的水壶里,搁在地上,准备做“小净”。 这些通过坎儿井取来的,来自远方冰雪高川的地下水很清凉。尼牙孜老爹先清洗了自己的面部,而后细心地漱口、呛鼻、摩头、洗手和脚。“小净”是做“乃麻子”(礼拜)之前必须进行的一套准备工作,穆斯林以此表达对安拉的敬意。一丝不苟地完成这些仪式,几十年来一直是尼牙孜老爹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天气愈发燥热起来,太阳好像烘烤着大地一般。做完“小净”后,花白胡须上还沾着水珠的尼牙孜老爹双手支在双颊旁,面朝西方,用低沉的嗓音唱起《古兰经》的篇章“我独自静坐,邪魔离我远去。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古阿拉伯语的调子苍凉而悠长,只有像他这样的穆斯林才能听懂其中的深意。 上午赶巴扎的人陆续回了村,其中有尼牙孜老爹的小儿子玉璞尔。在自家用土墙围成的院子里,尼牙孜老爹看到小儿子进了门,脸上带着阴云,一问才知道,他在今天的巴扎上与人发生了争执。 巴扎每周六一次,周围的村民都会赶来,随地摆个摊儿出售水果蔬菜或者其他生活必需品。当然,更多的时候他们是以物易物,甚至都不会用到钱币。小儿子今天去巴扎,是为了卖家里刚做好的葡萄干。吐峪沟每家都有葡萄园,每家都做葡萄干。这里产的葡萄水分充足,味道甘美。“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在这里再正常不过——无核的葡萄吃在嘴里,皮儿薄得几乎感觉不到。村里人除了葡萄之外,基本上不种其它农作物。所以从吐峪沟的山头上望去,山下除了成片的葡萄园,还是成片的葡萄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