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第二届“孟郊奖”全球华语散文大赛 > 正文

以母亲的名义

http://cul.sina.com.cn 2006/01/19 17:08   新浪文化

  作者:王耀成

  一个乍暖还寒的春日,一位白发老人从香港回到阔别35年的故乡。他探视了祖居,祭扫了祖坟。祖居门前的小河,流逝了他的童年,熟稔的家门口,不见了倚门翘望的亲娘……在母亲的坟前他默默伫立了很久很久,一任思绪如雪白的发丝在春风中飞舞。

  12岁那年,他要到离家十几里的学校寄读去了,母亲送他到门口,走出很远很远了,他回过头去,母亲还在门前凝望。记得每逢清明假、寒暑假回到家里,母亲头一件事就是给他洗脚。母亲的洗脚水总是不冷也不烫。母亲总是让他坐得高高的,自己则坐在小矮凳上低着头弯着腰,细心地洗啊洗。母亲的目光,深情地充满了慈爱;母亲的手,总是那么柔柔的,轻轻的,痒丝丝的,没有再比母亲洗脚更熨贴、更舒服的了……已经记不清母亲给他洗过多少次脚了,但他永远不会忘记母亲最后一次给他洗脚的情形。22岁那年远行归来,他不好意思再叫母亲给他洗脚,但是母亲不由分说把他的双脚按在暖融融的脚盆里——在母亲跟前,再大的儿子也是儿子啊!

  可就在那年春上,母亲去世了,年仅40岁。那时他出门学生意已经8年了,正当可以报答养育之恩的年岁呵,怎奈“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撒手去了……从此他一别故乡,浪迹天涯几十年。然而,不管闯荡世界的他身在地球的哪一方,故乡那条穿镇而过的小河总象血脉一样在他心中流淌,在那记忆之中的母亲河上,飘摇着他的生命之舟。这以后,他的事业获得了成功,他有了满堂的儿孙,有了轿车,有了

别墅,有了名誉,有了地位……别人有的他都有了,人生应该有的他都有了。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还空缺着一角。那是一种无法补偿的深深的遗憾。晚年的他,伫立在香港玫瑰新村18层的公寓阳台上,眼望着繁华的维多利亚港,心中却每每想起祖国大陆的老家,想起乡下外婆家,想起那个叫作团桥的浙东小镇……而每一想到母亲就不禁潸然泪下。他千百次地默想着幻觉着期盼者,要是上苍能够赐给他为母亲洗一次脚的机会,什么样的代价他都会毫不犹豫地答应——一次,哪怕就一次!

  又是一个春天,他带着这份深深的遗憾,再次来到昔日外婆家的小镇。蒙蒙细雨中,他走过那座童年的小桥,桥下倒映着的,就是他最初的母校。母校也苍老了,檐头长了瓦松,墙头裂开了缝,黑板前漏雨的痕迹洇成了一副古怪的地图。乡亲们告诉他,早就想造一幢新教学楼,但是缺了点资金。他在雨中默默地做出了一个决定:出资重建。新楼在6个月之后顺利落成。但就在即将举行落成典礼的时候,却遇到一个难题:乡亲们为了永久纪念他的善举,要求以他的名字赵安中命名新楼。但是他吃惊地谢绝了,因为他压根就没想过这幢楼要和自己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甚至都很难说清楚他当初为什么要在雨中作出那个决定。

  两难之际,镇上的老人想起了这样一段往事:在上一个世纪的初年,就在这所寺庙改建的小学刚刚兴办起来的时候,有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也兴高采烈地走过了这座小桥,走进了课堂。但是仅仅29天之后,这女孩便失学了,带着失望,带着哀怨和无奈,又从这座小桥退回到了老屋的灶根间……这个渴望读书的女孩名叫林杏琴,而且是这所学堂创办人林炳荣先生的女儿,也就是如今这个秋霜满鬓的香港老人的母亲!于是就有人提议:为了缅怀并告慰这位早年失学的慈母,就把新楼命名为“林杏琴教学楼”吧!

  在乡亲们热切的期许的眼光中,赵安中老人点头默许了。

  乡人提及的旧事激起了他心中的波澜,他好象忽然明白了母亲给他洗脚时那深深的目光,那里面包含的,是一个母亲对于求学幼子的热望,是绵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殷殷寄托呵!就在那一刻,他豁然憬悟了:何不竭尽自己之所能,去完成母亲遥深的夙愿,就以母亲的名义,在故乡的贫困山村建造一幢一幢的教学楼,让象母亲小时侯一样的孩子都有书读,让象母亲一样望子成龙的慈母实现梦想,不正可以告慰母亲于九泉之下,实现母亲未遂的心愿吗?

  就从那个春天开始,他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回乡。匆匆到母亲坟前祭扫一番之后,就在市县领导的陪同下,跋涉于山区、海岛,考察贫困乡村的教育状况,确定一批批新楼的捐建事宜。从母亲与他的共同母校第一幢“林杏琴教学楼”开始,在四明山革命老区,在象山半岛的渔村,第5幢、第10幢“林杏琴教学楼”相继落成;在浙江温州、丽水、金华、衢州的贫困山村,第50幢、第100幢“林杏琴教学楼”拔地而起;在

长城脚下朔北塞外的国家级贫困县,在云贵高原,在四川、陕西、甘肃、新疆和黑龙江等广袤的国土上,第101幢、第140幢“林杏琴教学楼”巍然耸立……

  就从那个春天开始,他几乎用尽了毕生的积蓄,甚至卖掉了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房产,捐建教育项目158个,捐款总额超过1亿人民币。林杏琴,一个普通母亲的名字,被一百多次化成金光闪闪的大字出现在世人面前。在河北滦平山区,“林杏琴教学楼”被称为全乡第一楼;在许多山乡,“林杏琴教学楼”是当地最漂亮的建筑,甚至男女青年结婚的时候,往往要在“林杏琴”这个名字下留个影。而数以万计、十万计的少年儿童,在100多幢明亮的“林杏琴教学楼”里,沐浴着一个本与他们无缘无故的、已经去世60余年的普通母亲给他们带来的恩泽。

  去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87岁的赵安中破例没有回到故乡。但在榴火初燃的5月,当又一个1500万的捐赠项目奠基的时候,人们借助于现代化的视频传播手段在奠基礼上再一次看到了他的慈颜。他在香港家中的病榻前一个个呼唤着他捐建的希望小学的名字,一声声叮嘱着远在千里万里的山乡学子。而在秋风飒飒的9月,在他刚刚结束了放疗化疗后不久,他颤巍巍地从病榻上站起来,拖着他的羸弱之躯又要远行了,为了一个新的1200万的捐赠项目——人们仿佛又听到了他在母亲坟上说的话:“在我有生之年,总要为家乡、为祖国的教育事业竭尽全力,愿天下的小孩子都有书读……”

  在世间所有的情感中,也许有一种情感是永远无法报偿的,那就是母爱,因为她最深厚,最无私。纵然子女是参天大树,母亲永远是白云悠悠的蓝天。纵然子女是奔腾浩荡的长江大河,母亲永远是容纳百川的大海。古人说得好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006,01,15,于宁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