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前上海党政关系的争论:问题的初步暴露 | ||
---|---|---|
http://cul.sina.com.cn 2006/02/08 21:38 炎黄春秋 | ||
问题的初步暴露 市委133号通知下发后各级党政机关雷厉风行,全面贯彻,谁敢说个“不”字。但执行一年以后,问题逐步暴露,引起了党内外人士的强烈不满,议论纷纷。 首先,市人民委员会的活动基本停止,原来法律、制度规定应该召开的市长办公会议 其次,市人委原几位副市长,分工负责某个方面的业务工作,基本落空。他们过去经常召开会议,传达市人委政策法令,主持讨论决定问题,也不时批发文件,他们觉得还是有职有权的。但市委133号通知下达后,他们一下子空闲起来,有职无权了,但又不便明说,只好要求到基层走走,开阔眼界。1960年2月,曾涛秘书长调走,市委常委,副市长宋季文来兼任市人委秘书长,他向荻秋同志建议,同意非党副市长们到基层参观工农业情况,也可请他们主持召开一些专业座谈会,讨论解决知识分子、社会人士关心的具体问题,免得他们在机关“坐冷板凳”。荻秋同志同意宋的建议,并交代非党副市长的参观座谈,就由市人委办公厅具体组织。至今我还记得曾经协助过金仲华副市长(分工管理文教工作),座谈研究过知识分子提出的笔墨纸砚供应困难的状况,为此,我们曾和本市及外省一些单位反复协商,解决了上海“文房四宝”供应困难的老大难问题。 再次,一年多来,市人民委员会公文大为减少。以1960年和1957年比较,总数下降了23%,其中各局、各区县来文减少了58%,主要是他们向市人委请示、报告的公文一件也没有了,其他来文均为一般性抄件。而同一时期市委(不包括各部委)发出的正式文件,1960年比1957年增加了10倍,主要是原向市人委请示报告的文件,均全部转报市委,请求批复。因此,有些干部反映,一方面是市人委机关“门可罗雀”,另一方面,市委机关(主要是部委)“门庭若市”,不管是政务、业务,大小事均要向市委请示汇报。我记得连各报社发记者证这样的具体事情,新闻出版部门都不能作主,市人委办公厅更无权过问,最后也提请市委有关部委办理。 上述问题逐步出现,党内外议论纷纷,传到荻秋同志耳中,他感到非常不安。他在市委领导人面前,严肃地表示了自己的态度。据原地下党市委书记、副市长张承宗事后著文披露:当时荻秋同志在市委书记处和常委会上,讨论党政关系问题时说:“这几年,以党代政、党政不分,有很多问题;大小事都拿到市委来,市委日常业务太多,不可能搞好工作。”他在会上还郑重指出:“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党政不分的做法,既削弱了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应有的作用,也削弱了党在路线、方针、政策上的领导。”(引自《上海文史资料选辑》53期21页)尽管荻秋同志这些正确意见,得到一位书记和几位党员副市长的赞同,他们也希望早日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但在当时全国“左”的指导思想占主导地位,加之盛行“第一书记挂帅”,“一把手说了算”的情况下,上海这种“以党代政”的现象,一时还很难扭转过来。 |